|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and Slack.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11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2 years, 8 months ago

國文110吳宜曉40620120L
對於老師今天談「印尼」這個國家以及「零國際幫傭計畫」的感觸非常深刻,其實台灣有許多外勞,不管是老人照護、工廠工人等等的工作,其實他們都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對於台灣而言的幫助也非常的大。至於台灣人對於他們的態度其實也可以從早年的刻板印象任問他們只能做ㄧ些較基礎的工作,甚至因為膚色、語言而歧視他人轉為現在較為柔和且友善的態度。


教育110 池欣欣

說到印尼民族,那一定要說說其語言。我自幼認爲印尼語與馬來語有很多相像之處,例如文字、拼音系統,但實際聽了會發現口音有很大的不同。對於印尼的飲食文化,第一個想到的便是「sambal醬」,小時候家裏請過幾位幫傭,大多爲印尼籍,我都會稱呼他們爲「kakak」(馬來語姐姐的意思)。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餐餐離不開飯與sambal醬,他們可以單吃這兩樣,不需要其他的配菜,那時我因爲好奇也跟着這樣吃,真的很好吃。我認爲民衆對於他們多少存在一些誤解,雖然大部分幫傭皆爲印尼籍或菲律賓籍,但他們工作認真,且擁有真誠的心。我們應該要學會尊重並嘗試瞭解他們的文化。


國文110 左 珉 40620326L

***上課筆記***

1.印尼民族性:淡定委婉、母儀天下、小費文化、印尼飲食

印尼人從小被教導與人和平相處,在公開場合必須修飾自己的舉止和說話的表情,不宜突出或引人注意,因為宇宙運行有各種不同力量,相互協調才能達成平衡。

2.佐科威政績評估(新政治):去除對過去強調民族主義、種族、宗教、軍事等傳統意識形態的束縛,改變成解決問題、注重效率、去除貪汙、重視人權的政治風格。

3.新秩序的混亂:

ex.印花家族:所有藥品都要貼上蘇哈托大孫子印製的500盾印花稅才能拿到市場上出售,其曾經利用特權從國外進口搖頭丸,毒害年輕一代。

4.印尼政府宣示啟動「2017年零國際幫傭計畫」,對進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勢必造成不小衝擊,對此,勞動部表示,將會積極與印尼溝通協調,並會積極地開發其他來源國。而執行此計劃的原因為:印尼幫傭在國外遭受太多不平等對待,包含薪水糾紛、暴力虐待、性侵等,因而計畫凍結幫傭輸出,改為提供技術性人才出口。

 

***上課心得***

上完課後,看了一些補充資料,對於「零國際幫傭計畫」的感觸非常深,也認同佐科威的政治改變,特別是重視人權的部分,能夠跳脫傳統框架去包容每一個人。而我認為無論是哪一個國家的人,都該擁有身而為人該擁有的「自尊」,也無論是否為幫傭,他們和我們同為人類,所以不該遭受那樣的對待。就像白人的我族中心主義,他們對待黑人的方式也甚為差勁,如補充資料中雇主對幫傭的態度,以「雇主」是一個族群、「幫傭」是一個族群分界。另,爺爺奶奶家就雇了一位幫傭,所以閱讀補充資料時,心裡是震懾而且悲痛的,不知道為什麼人和人之間會發生這樣的慘劇,我們家對待幫傭的態度是非常友善的,像是吃飯時會尊重他們不吃豬肉的宗教飲食習慣,不會因為是不同國家、不同宗教、不同膚色的人就顯現鄙視的態度。簡言之,非常希望這樣的身份地位差別能夠抹去,如果能少些這樣的對待方式,就能夠創造更和平的世界,畢竟他們也是在為人群付出。

相關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indonesia-zero-domestic-helpers-overseas

------------------------------------------------------------------------------------------------------------------------------------- 

數學111翁祺展

本次課堂提到了印尼這個國家,以往我對印尼的印象僅限於"在東南亞"、由很多大大小小的島嶼所組成而已,但這堂課結束後,我對印尼的了解增加了不少,不管是從文化、宗教、語言、習性等方面,都有了近一步的了解,而我也是上了這堂課,才意識到原來印尼的人口有這麼多,雖然還沒有真正去過印尼,但希望未來能有機會去體驗當地的文化。 


機電109詹森

對於印尼這個國家我本身大部分的印象都停留在小時候約莫4~5歲時,那時因為家裡照顧我的外勞來自印尼,所以全家為了去探望他就特地去了印尼旅行,雖然年紀尚小但對於那邊留下了十分不錯的觀感,加上有外勞本身是印尼本地人的導覽,讓我們整個旅行沒遇到多大麻煩,而聽老師上課更是學到了不少關於印尼日後演進的過程,去理解他們的政治文化也是不斷再改變大大加深了我之後想再去一次印尼的想法。同時懂了台灣自己本身十分仰賴來自印尼外勞的支援,有他們的幫助才撐起了這個國家,就算我們地緣遙遠,但這一層關係也使我們能去更加認識他們。 


英語112陳適容

老師有提到「印尼經濟的自由是來政治的民主」。印尼越來越趨於民主是一個昭然若揭的事實,以鍾萬學為例,他以獨立候選人的身分參選2017年雅京特區省長選舉,他的成功象徵著印尼人民開始接受新的的身分---政治圈外人,還有華人跨入政壇。對於長期被少數政黨掌控的印尼來說,這個政治的新氣象是一個里程碑。就如同台灣突然殺出的白色力量,就是來自於人民厭倦了藍綠政黨的惡鬥,轉而將期待寄予新的政治人物身上。鍾萬學的支持者以中下階層的年輕人為多數,可見未來世代想改革的期待。當政治不再被少數人把持,經濟也會更為開放,市場釋出更多的機會對年輕人是利大於弊。


李麗恩 教育112 40800229E

 

這堂課提到【萬島之國】印度尼西亞,因爲是我媽媽的母國所以感到非常有興趣。

從小到大去過印尼的次數已經多到數不清,像是老師提到的小費文化也是我親眼見過的,那時候很不理解爲什麽路上有那麽多人站在停車位旁邊,每當我的舅舅他們在退車或是泊車後,會自動打開窗戶遞小費給站在外面的人。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印尼獨有的小費特色。

此外,老師也有教大家幾句印尼語並和大家解釋印尼語其實和馬來語不太一樣。其實不管是語調或是拼音、用字等等,還真的是差別蠻大的。因爲我的親戚有大部分都在印尼,有一次到他們家時剛好小孩都在做功課,就在旁邊稍微看了一下,語法真的有很大的不一樣。在台灣,不管是在學校或是在外逛街也常常都會遇到印尼人,他們説的語言雖然是馬來文,但我也可以分得出他是印尼語還是馬來語。

另外,老師提到了很多印尼勞工大多都很刻苦耐勞,除了來這裏當女傭之外通常也不會選擇其他的工作,雖然很辛苦但他們大多都刻苦耐勞,這也是我有親眼見證過的,因爲小時候家中的女傭們都是從印尼過來的,他們真的是盡心盡力,也很真誠。

最後也要在這裏跟大家說,可能大家會有刻板印象覺得印尼是個落後的國家,但其實印尼的都市也很繁華,我也參加過印尼的喜宴,整個排場非常盛大隆重,所以大家有機會真的可以到印尼開開眼界哦。


 

 

音樂112 沈仲琪

  印尼總統佐科威(Soes Hindarno)在2016年五月下令,印尼即將在2017年至2019年間實施名為「零國際幫傭計畫」的新政策。此政策一旦實施,印尼將會慢慢減少輸出到各國的海外幫傭人數,從中東地區開始逐步減少,再到亞洲,預計於2019年將會全面落實「零輸出」。而這項新計畫的執行將會對台灣在長期照護的人力資源方面造成巨大衝擊。根據統計,印尼看護佔了全體外籍看護人數的百分之七十九,更是台灣在長期照護方面的主力來源。印尼主要實施此計畫的目的是因為要避免印尼移工在海外遭受不平等的對待,印尼政府將試著轉換跑道,改為提供專業知識與技術性的人才出口,並希望最快能於2018出口已受過訓練後的專業人才,而不再是廉價勞工。計畫實施後,台灣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除了整體的長照成本增加外,政府的財政負擔相對提高許多,周圍的生活一定也會連帶的受到影響。

參考資料:
<a href="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05160416.aspx" _mce_href="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05160416.aspx"><span style="font-size: 75%;" _mce_style="font-size: 75%;">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05160416.aspx</span></a>
<span style="font-size: 75%;" _mce_style="font-size: 75%;"><a href="https://www.facebook.com/lookingbeyondborders/posts/1162845400495805/" _mce_href="https://www.facebook.com/lookingbeyondborders/posts/1162845400495805/">https://www.facebook.com/lookingbeyondborders/posts/1162845400495805/</a></span>

公領112 李易
這週的課程提到了印尼這個國家,印尼的種族非常複雜,其大約由 17, 000 個島嶼組成,更有「萬島之國」的別稱,境內擁有超過 300 個民族,其中最大族群爪哇族約佔42%,華裔印尼人約占1%,此外也有阿拉伯裔及荷蘭裔等,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習俗。印尼與台灣相同,早期開始就是群體社會,文化價值強調的是集體主義,這樣的習性與行為,更可讓我們明白其為何能夠在種族如此複雜的情況下,還能夠彼此包容與尊重。

隨著印尼社會風氣的開放,其不管在穿著或是女性的權利上都逐步放寬,同樣信奉伊斯蘭教,阿拉伯女性的頭巾和穿著以黑色為主,而印尼卻是色彩鮮豔、顏色多變。現今印尼女性在職場上投入不同行業,可在辦公室上班、擔任警察等職務。印尼更有許多有趣的文化,印尼人不吃豬也不喜歡豬,所以最常見的是牛的造型撲滿。走在街道上,多半看到流浪貓,狗卻很少見,因為伊斯蘭教認為狗是雜食動物,是不潔淨的。房子的顏色不像台北以黑白灰為主,隨屋主喜歡的顏色,為房子塗上美麗的色彩,放眼望去盡是色彩繽紛的建築物,為印尼帶來美麗的風采。
參考資料:https://channelplus.ner.gov.tw/channel-program-episode/44485


生科110 馮名逸

雖然我是生命科學系,但我個人對語言很感興趣,蒐集資料的同時就會順便查看當地的文化、人種等。我對印尼的認識,扣除高中地理學到的之外,主要是關於語言的部分,向是「印尼語」是源自於「馬來語(Bahasa Melayu 馬來人的語言)」基礎的部分跟馬來西亞語非常相似,但較進階的單字或日常口語等,他們的差異更甚兩岸三地的漢語。我們家去年請過一名印尼籍的看護照顧生病的爺爺,歷時不到3個月,爺爺在年中去世後那位看護也「跳槽」到其他地方了。原本想找菲律賓人,因為懂英語,比較好溝通,但仲介卻說「他們懂英語,比較容易逃跑,找印尼的,語言不通,要跑也難」,在此之前我沒有意識到移工大多是印尼人是有原因的,聽過老師的課之後更是了解到這樣的行業本來也是印尼文化的一部份,馬來語的老師也說過馬來西亞也有大量從事看護、家管的印尼籍移工。


國文112 顏筱彤 40820125L

此次的課程主題圍繞在印尼的政經社會與人文方面。老師提到印尼淡定委婉、母儀天下、小費文化等等的獨特民族性,讓我又對印尼有了更深的認識。

而我個人對於移工的部分最感興趣,因此想再更近一步去討論。以下這篇報導中,提到了印尼移工在台灣受到歧視的問題,除了負面的刻板印象之外,他們還經常被迫超時工作、有些甚至曾遭受身體上的騷擾與侵犯。

另外,文章中關於「冒充的家人」的部分讓我十分感動,移工和我們一樣,是有感情、有自己的情緒的,他們迫於經濟,必須和家人、親友分離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如果我們能夠對他們對一份關心與同理心,他們的心裡一定也會快樂許多。

在文章的最後提到,我們如果能主動跨越、甚至是消弭自己心中和移工們那「無形的界線」,就能夠更加了解他們、同時也更了解自己。

在捷運南勢角站有一家名為「燦爛時光」的書店,裡頭以東南亞書籍為主,提供民眾借閱,希望能提供東南亞朋友們一個專屬的地方彼此交流、解解鄉愁,並拉近台灣民眾與他們之間的距離。

我想,唯有透過更近一步的認識以及設身處地的同理心,我們才能更加溫柔的對待這些「異鄉人」。

參考資料:

https://www.marieclaire.com.tw/lifestyle/issue/22667?atcr=8a8841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4234

 


臺文系111林芳汝

這次的上課主題主要圍繞在「印尼」,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教了一些印尼的問候語,因為印尼人是台灣最大的外國⼈口占比,但是大部分的臺灣人卻不曉得印尼語怎麼講,相反地,我想大家對於英語是比較熟悉的,有這樣的現象是不是牽扯到霸權的問題?臺灣的教育對於第二外語的選擇不是該語言在臺灣本國的普遍性,而是考慮這個語言在全世界的普及性,雖然說這存在的一些缺點,但也還是有它的優點存在。看到有同學提到在師大的通識課中,有開設越南語、馬來語、印尼語和泰語,我想之後在填通識課時,我會優先考慮這些課程。


電機系111李婕妤

這堂課講到了印尼,對於印尼的印象是高中課本上教的知識,包括荷蘭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印尼殖民、雖然不是穆斯林國家,卻是世界上信仰伊斯蘭教人口最多的國家、首都是雅加達、擁有需多古代文物且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等等。我對它的文化是還是挺不熟悉的,通過老師今天的介紹之後,讓我對印尼有更深的了解,包括認識到了泗水等其他城市、老師也有說到印尼與台灣的關係,並且更了解了印尼人的風土民情,例如他們十分注意禮節,被認為是世界上很友善的族群等。


台文111黎莉

我住在中壢,火車站附近確實有許多所謂的東南亞商家、餐廳,也總是能看到移工的身影。說實在的,多數在地人對於其印象很不佳,如:獨有的香水味、群聚時的吵雜,之前火車站前的圓環是一片空地(草皮),移工們會在那裏野餐,種種的行為讓多數中壢人都很不喜歡。移工們的數量確實不少,我們總會笑稱來到中壢,好像出國一樣。這樣當然是不對的,但這邊僅是向大家分享多數在地人真實的感受,並不是要評論或批判這樣的行為。

印尼是台灣移工的最大來源國,我對於這點蠻意外的,我以為泰、越籍會占大宗。詳查資料後,發現在「社福移工」這一塊印尼籍就佔了19.7萬人,在社福移工中佔高達77%。

有興趣的話可以在「國際發展委員會」上找到更多資料: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421CC0712EC314BD


學科 111 趙亭 40711010E

今天上課介紹了印尼的民族習性、文化還有近年的政治變動。印尼人佔台灣新住民組成很高的比例,我想這跟上課提到的印尼的民族習性和文化習習相關。老師上課有提到印尼人從小就會被教育對人要委婉、有禮,而這在台灣社會是普遍被接受的,這也很可能是很多家庭會選擇聘用印尼看護的主要原因。

 


 

人發112 陳昱安

這次的課程主要圍繞在「印尼」上,像是提到了印尼的民族性:淡定委婉、母儀天下、小費文化等等,也提到了印尼的飲食文化及社會議題。

當老師在講印尼的歷史時,突然驚覺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的教育裡,會談台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但世界史的部分大多針對西方國家描述,所以我對東南亞的國家們的歷史幾乎一無所知,除非自己去查找資料,否則很難在高中以下的歷史課得到相關資訊,對東南亞的歷史背景也很不熟悉。

而當老師詢問有沒有人有去印尼餐廳吃過飯時,可以發現沒有吃過印尼料理的人還是比較多數,說來慚愧,我常常經過台北地下街,而在台北地下街其實就有印尼料理了,經過了無數次卻不曾進去品嘗過,近期因為肺炎疫情的關係,飲食的部分多在家中解決,之後有機會的話一定會進去店裡吃吃看印尼的料理的!


人發109 許劭維

今天課程聚焦在「印尼」這一國家上,印尼在台灣的移工佔了一定的比率,但是我們對於印尼這一族群的認識卻是相當貧乏,而今天的內容介紹到了印尼文化下人民的特質,像是母儀天下這一概念,因此也讓印尼人有較高的願意來從事看護的工作。過去我們常認為從事這一類工作是較勞力型的、較不受歡迎的,然而從文化去看就能協助我們除去很多不必要的偏見。


  國文112甲林昀萱40820102L 

                          今天的課程中主要講述與印尼相關的知識,比如印尼的歷史,從民族社會主義政策,逐漸走向現在的自由經濟的過程,還有其人口紅利,龐大的穆斯林人口數等,都為印尼這個國家帶來了不一樣的氣象。而透過老師的講解,我也了解了印尼的排華現象其實並不是那麼直觀的,背後有著許多複雜的因素,如之前發生的排滑動盪即是因為反共等等。另外,佐科威先生提出的「零國際幫傭」政策,我認為是不太可能百分之百實現的,畢竟印尼仍是勞力的輸出國,若是一下限制了人民在國外從事幫傭工作,會對人民的生活造成不小的影響,而這個政策實際上也並無嚴格實行。從印尼對台灣寬限制中也可看出臺灣與印尼勞力資源是互補的,顯現出現今國際交流日漸頻繁,處於緊密連結的狀態,在國家內制定並執行的政策也可能會影響到另一個國家,甚至是全世界。

    我從小到現在所受的教育中,明明在臺灣有許多如印尼街等東南亞街道,也有越來越多的東南亞新住移居臺灣,但課本對印尼都只是寥寥幾個章節帶過,雖然這是礙於課程時長的限制,卻也使我們缺少了對於東南亞的認識與了解。至於台灣該如何創造出包含東南亞的新世界觀呢?我認為學校可以提供相關的選修課程,從教育做起,供有興趣的人深入探索,我們也可以運用網路資源查詢相關資料,主動去探索東南亞文化,才能夠增進自己的文化素養,與國際社會接軌。


 國文112陳俞文40820118L

    這周主要在探討印尼這個國家。從其民族性、文化開始談起(淡定委婉、母儀天下、小費文化等等),至印尼政治的情況(蘇哈托家族)不一而足。以前可能會覺得印尼是個落後的國家,但觀其民族性卻可以知道他們十分注重禮節和教養,但從其另一個文化特點去看,也就是小費文化的部分,卻可以看到造成蘇哈托家族貪汙的另一原因。蘇哈托家族的腐敗造成印尼經濟的衰落及往後經濟政策的導向,甚至是造成印尼排華的主因。為了轉移大眾對其家族荒誕吞噬公帑的作為,蘇哈托家族不惜動用到軍隊來煽動種族及宗教間的對立。所幸在近年蘇西洛的政策使印尼的局勢獲得穩定,不僅是最根本的政治問題,更重要的是他將印尼的經濟拉上來,並帶著這命運多舛的國家逃離金融海嘯,使人對印尼近期的蛻變感到欣慰。


國文112 邱于晏40820104L

以前對於印尼的文化是陌生的,只知道他們的首都是雅加達,但是經過今天的介紹之後,還認識了泗水、棉蘭這些城市,除了城市之外我們也更了解了印尼人的風情(如:委婉、有禮貌)等等,我認為對印尼做較深度的認識有助於當日的台灣,台灣的新住民越來越多,透過認識他們的民族,我們也能更懂得尊重他們,且印尼因為人口紅利的關係,在國際間的影響日益擴大,我們遲早都要認識這樣一個重視禮節與宗教(特別是伊斯蘭教)的族群。


英語112 陳禹文

高中的時候曾去過位於新生南路的台北清真寺,當時接待的人便是印尼人,進入到清真寺時務必要注意穿著,穿著露出過多肌膚的衣物是不被允許的,例如:短褲、無袖等等,那個時候還有提供中餐和頭巾綁法教學,不僅品嘗到最道地的印尼食物,還學到了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伊斯蘭教教徒。之前在外公家幫忙的阿姨便是來自印尼,我們家從來都不會叫他印傭,因為我們都視他為一家人,他的家鄉便是課堂中提到的印尼第二大城市-泗水,他曾答應過我要帶我去那邊的伊真火山的藍火,雖然外公過世後他便回去印尼,但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親眼看到那壯麗的風景。


 

教育112 施俐綺

有次英文課是與外籍生的交流,其中有一位男生他是來自印尼,在與他交流的過程中我才發現我對印尼幾乎是未知的。高中地理課會介紹一些國家大概的文化背景等等,但對於印尼卻好像沒有非常深入的探討,因此讓我對印尼的了解實在是太淺了,淺到我連想問問題都不知道該從何問起。但在這堂課後我上網查了一下,學習到了好多新知!希望下次如果我有機會再與來自印尼的外籍生交流,我能跟他們更深入的交流!

Apa Kabar! 


華語系 _ 陳玉容 _ 40784262i

我從來不太了解印尼的文化、印尼人的個性、印尼的語言等。

今天聽老師特別講到印尼這國家,讓我對印尼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我已上網查印尼的資料,印度尼西亞語(印尼語: Bahasa Indonesia ),簡稱印尼語,即印尼化的馬來語廖內方言,是印度尼西亞的官方語言。印尼語和馬來語非常相似。這兩種語言的祖先本來是東南亞的非官方通用語。因此,有關地區的人在加以學習之下,都很容易掌握這種語言。此外,隨著印尼移民四散,以及到國外工作的傭工,不少說印尼語的人都散播到其他地區去。

大多數印尼人能夠流利地把印尼語當第二語言使用。這些人在家裡或是當地社區使用當地語言(例如米南加保語、爪哇語等等),而在正式的教育機構、全國性媒體及其他種類的溝通傳播上使用印尼語。

印尼人的個性?「我們印尼人非常注著人際關係的和諧,說話都很委婉、婉轉、迂迴,」。

外來人到了印尼,經常為了印尼的基礎建設落後、塞車、大眾運輸工具匱乏、做事情節奏太慢、員工不願加班而抓狂。

除了恬靜淡定不與人爭,以下幾項,也是了解印尼,以及和印尼人相處,值得參考的事項:

  • · 在印尼餐館吃飯,很少會看到蔬菜,當地最常見的菜色,是咖哩雞、咖哩牛肉、炸魚和辣椒蛋。
  • · 印尼人嗜吃甜,溝通店家「減糖」,通常徒勞無功。
  • · 和印尼人聊天,如果被問到宗教信仰,別說你什麼教都不信。印尼人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但無法接受沒有宗教信仰。
  • · 尊重印尼回教徒一天朝麥加方向朝拜五次。
  • · 左手被視為不潔,忌用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
  • · 與印尼人見面,先觀察現場,切勿主動伸出手和對方握手,除非對方先伸手,否則右手按胸,微笑點頭致意為宜,對異性尤然。
  • · 頭部被視為神靈所在,忌摸頭,即便對小孩子亦然。
  • · 用手指人、公開場合擁抱或親吻,被視為粗野沒教養。
  • · 印尼人講究禮節、輩份,見面時,經常使用「請」、「謝謝」等禮貌用語。
  • · 印尼人極重視面子,當面拒絕別人被認為沒教養、污辱人。凡遇你覺得無法同意的事,請說會回去考慮,事後可會發電子郵件或者簡訊委婉拒絕。如果對方回去後就渺無音信,那就表示他拒絕你的要求。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印度尼西亞語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7244

 


設計109 劉安琪

對於東南亞地區的國家,自己真的不是非常了解,高中地理課是有大略提過各國的地理特色,但是歷史方面卻是鮮少著墨。經過老師介紹印尼,我才知道印尼語是屬於馬來語系的一支,也第一次認識佐科威這位帶領印尼走向經濟開放的總統,以及印尼人對於其國父蘇哈託的複雜情感。而且我也不知道印尼的930反共大屠殺,當時有近五十萬華人遭殺害鎮壓,原來在印尼排華情緒曾如此高漲,至今華人大屠殺也仍是當地人的敏感話題。原本印尼給我是封閉保守的印象,但上課中了解印尼已從過去民族社會主義走向改革開放。而印尼與台灣自從在冷戰後就有建立深厚關係,印尼對於台灣在建立包含東南亞在內的新世界觀方面,是相當重要的存在。只能說台灣政府在規劃新南向政策時,應該一併將教育納入考量,建立學生對於東南亞國家的良好知識架構。不然未來的孩子也還會像我們這一代一樣,對東南亞諸國一無所知,甚至感到十分陌生。


電機系110蘇子涵

印尼的首都為雅加達,第二大城市是泗水,第三大城市是棉蘭。印尼為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在中國、印度和美國之後,為具有人口紅利的國家。同時,印尼也是島嶼最多的國家、穆斯林最多的國家和第十大經濟體。印尼碰到的問題有:伊斯蘭極端主義和環境污染。若以屠殺華人的新聞的角度,會使人以為印尼有排華的現象,但其實是印尼本身動盪下的一個縮影。2017零幫傭計畫要求台灣調升印傭的薪水至最低基本薪資,否則停止輸出印傭。1966~1998年,前獨裁者蘇哈托執政時期禁止中文,造成現在和印尼人溝通的語言主要是印尼語。印尼語是印尼的官方語言,和馬來語十分相似,受到荷蘭語的影響而有些差異。印尼語的你好為:Apa Kabar.


社教112 林小媛

台灣約有30萬印尼人,他們是台灣最大的外國⼈口占比,其中許多人是台灣老年人口的家庭⼯人和照料者,來台者約有50,000名印尼人與台灣公⺠結婚,⽽目前有10,000名印尼學生在台灣就學。

印尼之於台灣的關係密不可分,路上隨處可見印尼人的影子、店家甚至美食,但今天上課老師詢問各位同學除了雅加達之外還知道什麼城市,大家都答不太出來,包刮我也是,才發現台灣大學生對於鄰近之國的資訊甚至時事都很少在關注,而這也是我來上這堂課的原因,從國中到現在對於印尼的課都是少少的教導,只知道大概地理位置與氣候而已,但總覺的少了融會貫通,所以在這堂課也學到很多像是印尼的打招呼,或是重大事件等...

舉生活上的例子,因為我在咖啡廳打工的原因,也常常碰到印尼來的客人,有很多時候都是擔任看護者的角色順便來買咖啡,且發現她們真的都蠻委婉個性的,不像台灣人的強硬,但她們也都很有禮貌,也常常覺得她們照顧老人很辛苦,又要面臨職場上的剝削和親人的分離,只希望台灣能給印尼人更友善的環境。


教育112 林芙名

以前雖然知道印尼的首都是雅加達,但並不了解其他城市。例如第二大城市,泗水,或是第三大城市,棉蘭。當然更不用說我不可能會說相關語言了,今天聽到那幾句介紹詞時我覺得非常訝異,我們修這堂課還能學到不同語言呢。其實最近有認識了兩位印尼朋友,但我們幾乎無法溝通,雖然總是我單方面寫英文給對方,但她們似乎仍然不太懂我的意思,或許今天過後,我偶爾也可以用印尼語跟她們打招呼了。印尼料理,我家附近真的很多,喔因為我就是中壢人,小時候吃過幾次,但印象就是食物吧( 對我來說食物其實沒有什麼重要的) 不過我想今天上完課後我會再去多多了解這些食物不同於台灣食物之處,以後若有機會也能跟全班分享。


英語112 賴維佐

在高中的選修歷史之中,就如班上同學講到印尼的部分只有介紹一點點,雖然有講到印尼執政長達33年的蘇哈托跟有「印尼歐巴馬」之稱的佐科威,總覺得印尼是一個很陌生的地方,只剩下熱帶栽培業跟渡假勝地峇厘島。經過老師一番的介紹,講到台灣跟印尼的關係,當時1949遷台的國民政府為了號召海外華僑,印尼的華僑竟然是第一批,並且在當時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之下,在語言系統混亂的東南亞把印尼語定名為南洋語,更凸顯出印尼語在東南亞語言內舉足輕重的地位。

師大的通識課中,可能是因應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有開設越南語、馬來語、印尼語和泰語,在大學四年這段期間,可以去修修看!


化學109林碩彥

今天上課學到了印尼的問候語,我通常聽到印尼語是在阿公家,因為我們有聘一個印傭,他常常偷懶在後院跟其他印尼人聊天,然後他們的音樂風格也很不同,在台灣幾乎沒有聽過,是感覺比較像印度風格的曲風,印尼人不習慣太冷的環境,可能是因為印尼很熱,我們家的印傭不愛吹冷氣,而且洗手都用燙水洗,印尼人很愛吃辣,跟我一樣,吃辣可以解熱,而且辣的刺激感會讓心情愉快,他也很愛吃甜食,蛀牙是家常便飯,家裡有個印尼人,可以體會到真正印尼人的生活,比上網查資料都有用多了


工教112劉玟辰

這次的課程多圍繞在印尼文化。在台灣有許多的外籍勞工其中印尼就是第一大宗(第二是越南)上課中老師有問我們印尼的問候語,我記得老師還有請同學說看看馬來語的「你好」(apa khabar di sana)當下我完全愣住,因為我完全不會超怕老師點到我。這堂課讓我知道我們對印尼文化的無知,明明美國、歐洲地區離我們這麼的遠我們都清楚的了解他們的文化(飲食、建築特色、宗教)卻對離我們很近的印尼文化不了解也不曾想去了解,我對我自己感到慚愧。

我對美食很感興趣,所以老師說的印尼街我印象很深,就在台北車站但我卻沒發現(有些難過…),有空我一定要去嘗試看看,試看看東南亞的料理。

 


營養111 洪啟傑

這次提到了印尼的文化、政治、經濟等。說來有些不好意思,因為幾乎都是第一次接受到的資訊,包括他們也有如西方國家的小費文化,還有一些家族或是政權造成的混亂等等。當然我們對很多國家的印象只有地理課學到的他的位置以及他的氣候等等。然而一講到能不能說出雅加達外的城市時,我發現我居然也講不出來,包括第二大城泗水外,印尼還有很多城市。

 


社教111 張亦萱

上禮拜談越南,這禮拜談到的則是印尼,他們都同為東南亞國家,與我國外籍移民來源有相當緊密的聯繫。今天的課程,很大一部分在介紹印尼的政治背景,其中我比較有印象的是佐科威,他們的第一位平民總統。而除了政治,印尼的民族特質也別具特色。例如被教導要和平相處的價值觀、母儀天下的社會,和小費文化等,這些都是我第一次知道的資訊。其實對於印尼,我的了解是非常不足的,包括語言,包括文化,甚至本土上印尼商家較為匯聚的地帶,我也沒有個概念。在新南向運動推行、以及移民社會快速擴大的如今,我想我們有必要,去試圖挖掘這些東南亞國家的多元特質,以利將來在社會上,面對來自異鄉的訪客時,能夠與他們和平共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發110吳睿彥
印尼作為一個全球人口第四多的國家,他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在全球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而且印尼現在還是全球第十大的經濟體,由此可見這個東南亞大國的地位。印尼人佔了台灣外籍人口的很大比例,因此他們的文化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現在有許多專賣印尼料理和食品的商店開在台灣,也有許多友善穆斯林的餐廳慢慢出現,不過我們對他們的瞭解好像都比較偏向宗教和飲食文化等,比較少更深入的交流。而多虧今天的課程才讓我知道,原來印尼是個母儀天下的社會,印尼女性在成家後的角色認同就是成為母親。此外還有小費文化及與人相處的禮節等等,都是我之前並不知道的內容。而老師上課也有提到,印尼之前受到軍事及宗教的影響非常深遠,所以現在的總統以商人為背景,面臨了許多的挑戰,但我認為這些挑戰和困難是必經之路,現在全球的趨勢就是國際貿易和交流,不可能只靠軍事及宗教的統治就讓國家更進步,所以現在對印尼來說算是個改變的陣痛期,我相信在日後如果朝著好的方向改變的話,印尼在全球的影響力一定會更大

 

衛教 112   楊之嫺

與上次的越南不同,這次所提到的印尼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家,飲食上在台灣確實是相當少與印尼有相關,在地理方面知識相當少,歷史方面從前也幾乎從未接觸到,一直只知道印尼是一個東南亞國家,離台灣相當近,僅僅只有一些相當片面的資訊,今天這堂課對印尼增加了相當多的認識,無論是在文化層面甚至是歷史層面,像是從未耳聞的其實在政府搬遷來台時,印尼的華人是第一個對台北表示承認。提到印尼第一個想到的其實是看傭,因為無論是在醫院、療養院、家庭大部分的看傭都是印尼人,只有這方面的認識,但卻從未想過背後所含的原因,直到今天才理解到這與他們的民族性及本身的社會型態有高度關聯,委婉淡定及母愛的天性使他們相較其他民族更具備看護的特質優勢,且本身社會便有的看傭職業需求使的人們對這項職業深以為然,不會產生一些偏見或歧視。台灣本身比較少這樣的職業,因此普遍會對看傭帶有異樣眼光,但其實深度思考後,會對這份行業有一種敬畏的心,並且理解他們的不可或缺並且尊重,倘若今天沒了他們那些所謂請著看傭照顧長輩的孝順便消失殆盡了,同理在文化上深度了解認識後便會帶有全新不同的價值觀,因此如何讓培養台灣一個包含東南亞的巨觀,在我的認知便是多多深入瞭解不帶異樣眼光地從心開始,需要多一些像這樣的跨文化素養的課程,並且需要從小開始,包跨對家中長輩的重新觀念培養,了解後便會消除偏見帶著尊敬。


國文112梁嘉妤

        今天的課主要在介紹印尼,對於印尼這個國家我了解的並不多,只有高中課本上所提到的範圍,如:印尼的人口數為世界第四多,僅次於中國、印度和美國;雅加達在17世紀時,是荷蘭所佔領之地,且作為向外擴展的基地⋯⋯

        而雅加達現為印尼的首都和最大城市,然而印尼政府卻有遷都的計畫。被稱為「萬島之國」的印尼領土包含許多大小島嶼,重要城市卻都集中在首都所在的爪哇島,甚至全國將近一半的人口都集中於此,而土地面積更為遼闊的婆羅洲島,總人口數卻遠不及一個城市,為了不讓區域發展嚴重失衡的情況繼續下去,因此計劃將首都遷至婆羅洲島的東加里曼丹省,此計畫預定在今年年底開始進行。

        鄰近東加里曼丹省的中加里曼丹省在2001年曾發生大規模屠殺事件,起於種族衝突,印尼政府如今將首府移往以達雅族為主的婆羅洲,種族之間如何和平相處勢必成為重要問題。

        而今天的課也讓我更了解印尼,為了其他堂課的期中考,我曾讀過南洋華人簡史一書,其中就有提到許多東南亞國家對於華人的不同態度,在前總統蘇哈托執政之時,印尼也是唯一一個曾經禁止說中文的地區,其他如泰國、馬來西亞雖也有對華人的權益有所限制,卻沒有像印尼直接禁止說中文,讓中文在印尼的普及度不如其他華僑數量多的國家。

其他還有:在國民政府遷台之時,印尼華僑也是第一個認同此政府的海外華僑;印尼的大城市除了雅加達以外,還有泗水、棉蘭,和曾舉辦亞洲運動會的巨港等⋯ ⋯雖然多數台灣人對於印尼仍有許多不瞭解之處,但可見的是,東南亞國家在之後的國際舞台上只會更加發光發熱,許多台灣的大學也開設相關語言課程,師大就有馬來語、印尼語、泰語等,我自己也有修一堂「泰國語言與文化」從這堂課當中就有學到許多台灣和泰國相異和相似之處,希望之後也有機會能多學習更多東南亞的語言和文化相關課題。


 

教育112 鄭日昇

透過這次印尼的議題,加深了了我對印尼這個國家的瞭解,雖然我在高中時期有讀過相關東南亞歷史,但關於印尼部分也僅僅是東南亞歷史裏的一小部分,然後我對於的印尼的印象説不上太好,屬於偏向負面的印象,首先來自第一印象,是從歷史方面接觸到華人大屠殺事件以及排華問題導致對於國家印像不好,再來便是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透過這次的印尼議題,讓我意識到了印尼是環境污染嚴重的國家之一,我來自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偶爾也會受到印尼燒笆的舉動而受到不小影響,因季節性的問題,季風吹來大量的煙霾導致馬來西亞空氣嚴重受到污染,甚至爲此學校不得不做出停學的舉動,總結了這兩個問題下來,導致我對印尼的影響不好。但這次的議題也讓我知道,印尼在國際上也是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東南亞數一數二的經濟體,雖然各方面任然存有許多問題,但印尼卻是在近年來不斷地發展,尤其在台灣和印尼長期貿易交流合作下,相信能夠建立互利互惠的關係,更多地方得到改善。


社教112 黃瑀喬

                 今天上課有稍微提及印尼排華這件事,我想更進一步討論這個主題。我本來對印尼也有著「莫名排斥、歧視華人」的印象,但其實事實不完全是如此。在我查詢的資料中,得知印尼人一開始特別排斥華人是因為華人手握印尼的經濟命脈,而許多華人又較富有,看起來過得比印尼人民好,但政府其實一直致力於消弭歧視、促進族群融合,近年來印尼對華人的敵意也逐漸減輕,雖然歧視還是存在,卻已不像1998年排華事件那時如此嚴重,但是在媒體的渲染下,許多台灣人都以為現在印尼對華人仍非常不友善,對印尼的印像也不太好,我認為不應隨便斷定印尼內部是否排華,畢竟在台灣的人們不了解印尼國內的情況,我還是覺得應該多多互相了解,並進一步尊重,這一切衝突才有可能解決。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9091  https://www.twreporter.org/a/indonesia-anti-chinese


生科109 閻思豪

在這幾週的課程中,老師向我們介紹了幾個東南亞國家的政經狀態與歷史,讓我越發地覺察到自己的無知,自己所了解的「全球化」其實多半是北美文化、西方文化,把好萊塢式敘事當作理所當然,對於週邊的東南亞國家的一些基本常識都沒有。台灣雖然30多萬印尼人,其中穆斯林人口應該不佔少數,但在一些公共空間比較難看到祈禱室,之前在本部圖書館,有遇過同學在樓梯間跪在自帶的毯子上祈禱。本來想說師大怎麼連個祈禱室都沒有?後來一查,原來是有的,在博愛樓有簡易祈禱室,林口校區有專門設置的宗教室。在世貿一館、臺北國際會議中心、南港展覽館1館、臺鐵臺北車站、捷運台北車站、臺北探索館、捷運市政府站、松山機場、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等,這些地方原來也有公共祈禱室,但對於穆斯林朋友來說,不曉得這樣的分佈對於他們來說是否可以符合需求。

 

參考資料:

http://pr.ntnu.edu.tw/newspaper/index.php?mode=data&id=44486

https://thpc.taiwantrade.com/Taiwan_mosque#a3


彭晨芯 華語109 40585125I

 

            今天老師所講的內容是關於印尼國家。印尼約有 300 多個民族及 742 種語言及方言。在印尼有約 90% 的人都篤信伊斯蘭教,其它像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則佔少數 ( 峇裡島反而印度教居多,伊斯蘭教少數 ) 。因為印尼有這麼多不同的宗教信仰,所以一年當中也有非常多的節慶日,其中以伊斯蘭教的節慶最多也最為盛大,對穆斯林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過年。

語言

     印尼官方語言為印尼語,為由通用於廖內群島、柔佛和麻六甲海峽的馬來語為基礎所發展的語言,基本詞彙與語法結構和馬來語相同。

氣候

     印尼因為接近赤道,一年四季都是夏天的氣溫,只分乾季和雨季, 11 月到 3 月雨季時,幾乎每天暴雨雷雨,濕度非常高, 4 月到 10 月乾季時,則整天都是烈日當空,非常炎熱。

人種

     印尼的華人其實滿多的,也許是早年中國的人口大量外移,不管你去到哪個國家都會發現華人早已在當地落地生根,印尼也是這種情形,但很多年輕一輩的印尼華人不太會說中文,他們當時來印尼定居的祖父母或祖先也許還會說中文,但接著在這裡出生長大受教育的後嗣子孫,學校大多教授印尼話或英文,所以在印尼要找到會說中文的華人可能都是比較年長的,年輕一輩的印尼華人反而是要上補習班學中文,而且他們學的大多是羅馬拼音。

飲食習慣

     因為是伊斯蘭教國家的關係,穆斯林是不吃豬肉的,所以在印尼當地餐廳很少有機會吃到豬肉,有的餐廳或店家甚至會在店門口貼著無豬肉料理讓穆斯林放心的吃,所以餐廳內只要有肉類的料理,大部份都以雞肉、牛肉、海鮮來代替。


圖傳112 李竺芸

今天老師主要著重在腳有關印尼種種,我個人在過去對印尼沒什麼了解,頂多就是從地理課本裡學到當地主要信仰伊斯蘭教,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上了大學之後,因為我係有來自印尼的同學,才開始對印尼有更深入的了解。想是我曾經問過我們班的印尼同學關於台北和印尼的天氣,他說台北冬天是比較冷沒錯,但夏天是台北比較熱,不禁讓我感到好奇,台北的夏天竟然比位於赤道的印尼還要炎熱,看來台北盆地的熱島效應真的不容小覷。


 

歷史110李祥瑜

今天上課時老師提到了印尼這個國家,大家僅知道其首都位於雅加達,對於其他的城市卻一概不知;其實我對印尼也不甚了解,除了雅加達以外大概只知道承辦第三世界國家會議的萬隆,以及旅遊勝地峇里島,對於其他則一知半解。這其實是一個矛盾的現象,對於英法美等歐洲國家,我們可以琅琅上口的說出一堆地名,但離我們相對較近的印尼,卻認識不多,此現象著實有些可悲及可嘆。

在台灣有不少印尼籍的看護,她們大多包著頭巾、推著輪椅,為台灣的高齡照護盡一份心力;此外,台灣有一些印尼的餐廳,在台北車站的大廳也常見到許多印尼的穆斯林坐在地毯上,成為一道特別的風景。我認為隨著我們與印尼的交流日漸頻繁,應該採取尊重有善的精神,多多了解他們才是。

 


公領112 黃昶騰 40807140E

 

老師今天的課程主要講述在「印尼」身上,印尼在歷史上曾為荷蘭的殖民地。我想殖民對印尼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甚至是說整個東亞都深受殖民文化的影響,包含臺灣也是。首先老師在課堂上有獎小費文化與委婉的講話方式,皆與殖民歷史有關。而我最近在網路上也有看到相關的文章,當中講到印尼的勿里洞島的經濟主要仰賴的是錫礦的出口。當地會以出口錫礦,係有關荷蘭的採礦公司的發展。像這樣出口貴金屬的經濟特徵,就是一種殖民經濟的體現。當然對於大自然的侵害可以當作切入探討的點之一(印尼政府有限制出口量、轉型觀光等作為),但我認為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是文章中提到的:當初荷蘭的採礦公司也引進了「契約勞工」補足當地開採錫礦之勞動需求。而這些「契約勞工」大多是從中國東南沿海所招募而來的。「契約勞工」在臺灣歷史課本中的討論程度或篇幅較少,反倒會注重在黑奴貿易的部分,我認為這些「契約勞工」也有點算是站在被剝削的角度,也是一個直得探究的歷史。不過反觀沒有被探討的問題,應該說是擁有歷史主導權的人「愛面子」嗎?或是說這些主導者,認為這一部分的歷史是不重要的;甚至有可能是老師所講的:我們缺乏對附近國家的歷史了解;或是有主導權的人對於「移工」的角色本來就有所歧視呢?

說到移工與穆斯林的問題,臺鐵趁著這次的疫情想要禁止人們在臺北車站大廳的黑白格子坐下。從穆斯林的角度來看,信奉伊斯蘭教的教徒們,在開齋節時,會在臺北車站做聚會,這樣有沒有可能是針對穆斯林的歧視呢?因此臺灣出現了一股反對歧視外籍移工的聲浪,因為在車站大廳群聚的可能以外籍移工居多,他們認為臺鐵此舉是針對外籍移工。而臺鐵則表示:要讓車站大廳回歸購票的目的;而非群聚。其實就自己以前來臺北遊歷的經驗來看,我想臺鐵的配套措施並不完善,因為在臺北車站根本沒有足夠的座位可以坐下等車或休息,甚至需要在店家消費之才可以有位置坐。之前的經驗來看,其實不只有外籍移工會在黑白大廳坐下,也有臺灣人會坐在大廳等車或聊天,甚至有展覽會辦在黑白大廳。

 

參考資料: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4684 


教育112 劉名媛

 

老師今天的課程延續上周外籍移民及新住民,這周的主題主要在介紹印尼文化。自己關於印尼的認識大多由國高中老師介紹而得知的,包括印尼是由多個島嶼所組成的群島國家,其中蘇門答臘、爪哇島、加里曼丹島、蘇拉威西島和新幾內亞是我較熟悉的島嶼。而印尼首都雅加達位在爪哇島上,爪哇島是印尼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政府曾頒布人口遷移政策,由於種族多元使得遷移之後當地引起更多衝突與流血戰爭。

 

今天老師帶領我們對印尼有更多的認識,從文化方面來看,老師指出印尼的四大民族性,以下為我搜尋到的印尼文化相關資料。

一、淡定委婉:印尼人從小被教導與人和平相處,並注重人際關係的和諧,在公開場合必須修飾自己的舉止和說話的表情,也因此造就了淡定委婉的個性。

二、母儀天下:在性格方面,印尼人溫柔恭儉,女性溫和善良。

三、小費文化:印尼人十分注重禮貌,所謂小費文化是指:客人把紙鈔握在手上,再用右手輕輕的遞到對方手中,並向服務者說聲「謝謝」。

四、印尼飲食:印尼人大多屬伊斯蘭教,故大部分餐廳會在門口標示無豬肉料理,而左手在當地被視為不潔,所以印尼人都使用右手傳遞東西或食物。

 

透過這堂課讓我對印尼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與啟示,過去對印尼的印象停留在空氣不好、交通壅塞、人口眾多等,未曾想過原來印尼人的性格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部份,而透過課程與網路搜索,也讓我學習到原來印尼有「小費文化」這回事,著實令我大開眼界。

 

補充網址: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7244


 

教育112 顏兆霆

這次老師將我們帶到了印尼,介紹其文化、特色等。對我來說,我對於印尼的想法還是停留在對於移工很吵、香水味很濃的刻板印象中,可是老師一開始就介紹給我們印尼人的性格、個性、文化,有母儀天下、小費文化、態度委婉淡定等,這好像是我們平常在社會上不會感受到的,所以我想有些時候我們不該只是依照一個人的外表去評斷任何人,況且很多時候只是因為我們不了解而感到陌生而去拒他人而門外,但我覺得我們應該去主動參與他們的文化,對他們有更多的認識。

再來是關於印尼已經是全世界第四大人口的國家,而且印尼對我們台灣來說也是新南向政策的重要國家之一,所以說老師有說到其實我們應該去學習印尼語,再來台灣有很多青年人會選擇到印尼創業,而且新南向政策的目標就有「促進並擴大貿易、投資、觀光、文化及人才等雙向交流」或許是時候改變我們看待西方國家至上的想法了。


國文112 詹靜宜 40820105L

因緣際會,在教會中結識了一位印尼同學。來台灣念大學,再念研究所的她,在某次聊天中,曾和我分享過在印尼其實存在著相當明顯的階級觀念。這無關乎宗教,在印尼,家境中上的孩子可以享有良好的教育,那位同學說她和她的兄弟姊妹從小學習鋼琴,擁有電子辭典並且能夠在大學時赴海外留學,甚至讀研究所。但其實印尼有著更多的是移工,那是屬於家境較差的,也就是中下階層的人們。以上的敘述也許大家都不會覺得有甚麼值得關注的地方,但當我聽到,她說她來台灣以前,她的母親特別叮囑她,不論是在飛機上、機場裡,到達台灣後也一樣,千萬不要和移工有接觸。我聽到這件事當下很訝異,因為同是印尼人,這種稱得上「輕視」或「劃清界線」的事竟然會如此赤裸裸地發生。我趕忙問她原因,她給我的解釋也應證了我的想法,當然也包括母親對孩子的擔憂。家裡幾年前剛好也請了印尼的外傭,就各種水平上來說,真的很難把我的那位同學和家裡的外傭做連結,彷彿他們毫不相干,但卻是來自同一個地方。我想社經地位帶來的影響實在太大,不論在哪都一樣,本國也不乏有這樣的事情。這和尚洲提到的新住民也有點類似,但我認為不論是因為甚麼原因來到台灣,我們都應該給與包容,將我們的文化以最大限度舒展,彼此相容卻不侵犯才是最好的。

 


國文110 黃怡熒 

 

今天上課,老師提到了印尼文化,並且教導我們說了幾句印尼的問候語 ”Apa khabar ?” ”Khabar baik. “其實我本身對印尼的文化不太了解,但我與印尼唯一的共鳴在於因為我是馬來西亞人,精通馬來文,而印尼語與馬來文相似。所以,我大多時候都聽得明白印尼同學在說什麼。此外,我曾經接待過前來師大交流的印尼學生,那時候向他們介紹了師大,並且還和其中一位同學合唱一首「情非得已」。他說他不會說中文,但這首歌就是練得特別好。此外,以前我的阿嬤在世時,家裡有請一位印尼女傭來看頭看尾。她會和我他們家的故事,她的孩子已經在上學了,她需要幫補家用再回去看孩子。她的經歷觸動了我,如果可以又有誰會選擇離開自己的孩子呢。


公領112 許民甫

這次的討路主題主要都環繞在印尼這個國家,東南亞的大國。即使印尼於東南亞有相當之地位,但許多人對他們不甚了解。在我自身經驗中,每次談論到印尼、柬埔寨等等,人們都將他們統稱為「那些東南亞國家」,跟把整個非洲大陸的國家都稱為「非洲」一樣。相對於此,人們卻對於美國加州、洛杉磯,或日本京都、大阪等這些「地區」更加熟悉。或許能說高發展的國家或地區原本就能吸引更多人去觀光、投資等,自然接觸度較高,但這其中也隱藏了人們的文化霸權,或是基於經濟優勢的上對下視角。雖然說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確有許多問題需要去解決,但也應將他們視為一個「國家」,給予應有的尊重。而尊重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認識」,因此,除了那些我們早已熟悉到不行的西方文化,其他國家的文化或現況也應一併重視,以製造更多交流。


國文112 彭敬哲

 

印尼是東南亞人口第一大國,爲世界第四大人口國,有約二億七千四百萬的人口。老師在課堂上也介紹了印尼的文化「淡定委婉、母儀天下、小費文化、印尼飲食」。印尼和菲律賓一樣都擁有「千島之國」的美稱,而相比之下印尼的島嶼數量更爲多,由一萬七千多座島嶼組成,應該稱「萬島之國」。印尼語Bahasa Indonesia爲南島語系,源自馬來語廖內方言,與馬來西亞的國語—馬來語Bahasa Melayu同出一源,非常接近,不過言談中有時會可能參入印尼當地的方言。我本身會基本的馬來語,小時後家裡有聘請過印尼女傭,如今以我知道的那麼一點馬來語與印尼僑生室友了解後還真的有不同之處,不過馬來語和印尼語之間的溝通基本上是沒問題的。印尼人主要信仰伊斯蘭教,像是巴厘島的印度教習俗就比較特別,讓我比較驚訝的是身爲伊斯蘭教大國的印尼,在爪哇島中竟然藏有超過一千多年的婆羅浮屠佛寺。

印尼1998年的「排華事件」看起來非常可怕,當地很多的華人慘遭毒手,其手段非常不人道,很可憐。而近年印尼又出現雅加達華裔首長—鐘萬學 事件,看得出當地華人被一些極端主義份子(我相信一定不是全部,也有許多開明的印尼人)迫害和威脅是一直存在的問題。唉,海外華人當自強啊,要維護本身的文化和權利及生活在不利條件下其實都非常不容易,希望種族間的關係能不被不良份子左右,願和諧和睦的社會能早日實踐。希望這次印尼的平民總統 佐科威 能努力帶領印尼面向更加安定繁榮的社會。聽說印尼首都雅加達因地面下沉和海平面上升的原由計劃遷都到婆羅洲島的加里曼丹,我想假如真的遷都到加里曼丹後,會不會連帶地帶動隔壁馬來西亞東馬兩州(砂拉越、沙巴)的快速發展,畢竟能夠帶動兩國閒的經濟和人流來往。


地理111 梁軾猷 40723141L
今天主要是講印尼,包括印尼的民族,文化(母儀天下,早成家,小費),宗教(主要是伊斯蘭教),政治(蘇哈托,遷都),歷史(殖民地,反華)和一些近期事件(鍾萬學),而印尼作為東南亞人口最多和台灣新南向政策的對象之一,有必要要去了解。

 


國文112 葉瀚洋

這一節課主要討論了印尼這個國家的民族性、文化(淡定委婉、母儀天下、小費文化等)乃至印尼的政治情況(蘇哈托)等。我有一位印尼室友,他雖然是華人,卻能說一口流利的印尼語。有一天他跟另外兩位室友對話,一位是馬拉西亞人,另一位位是台灣阿美族的原住民。我的印尼室友跟他們說一些印尼語單詞,而他們兩人都聽得懂,我才發現三種語言部分詞語的發音是十分相似的。香港很多傭人都是從印尼來,因此印尼在我心中有一個窮苦、不明文、極權的印象,而經歷今天的課堂後我發現現今的印尼正慢慢發展起來,政治也沒有過去般動盪不安,最近印尼亦有發生大規模的學生運動,但政府行動克制,給予我良好的印象。他們的英文口說能力也很強,並非我心中的落後國家,亦不是所有的印尼人都排華、暴動,因此我認為我們要多認識印尼,才能打破對她的刻板印象!

 


 

表藝111 阿杜絲 班基努安

今天老師講了好多關於印尼的大小事,真的拓廣的我的視野,老師指出印尼四大民族性(淡定委婉、母儀天下、小費文化、印尼飲食),讓人更了解印尼!高中時的課本裡都只是粗描淡寫的訴說東南亞國家,但經過這次老師的課堂,光是從公開場合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來講他們民族性就足以打破以前對東南亞國家人的刻板印象。


教育112 李子盈

今天老師介紹了一些印尼的文化,語言,政治,歷史等等。印尼是現在世界第四最多人口的國家,同時也是最多群島的一個國家。雖然印尼與馬來西亞相近,但是我們也是通過歷史或地理課本來認識印尼。印尼雖然為穆斯林國家但是也有很多宗教。以前的印尼政治為軍事政治可是現在也慢慢變成君主立憲了。之前最印象的當然是印尼的排華事件。當中印尼排華事件,在印尼的華人都深受影響,無論是在健康或金錢方面。之前馬來亞要與新加坡,沙巴和砂拉越成立馬來西亞時,當時的印尼是多麽的强硬,甚至提出粉碎馬來西亞口號。有可能是語言方面相近吧。其實馬來語和印尼語真的非常相識,只有一些字念法和寫法不一樣,真的十分有趣。可惜學校的印尼文不給我們去學。總的來説,印尼也開始慢慢强大和先進,所以以前的刻板印象都必須抛棄。

 



光電112 王俊翔

     在這周的課程,老師對印尼做出了一個深入淺出的介紹,像是印尼的政治情況和印尼的歷史等等,老師在課堂中有特別提出了個人名讓我們回去查閱,就是「蘇哈托」,當我一按下搜尋見,跳出的結果盡是獨裁者這三個字,再大略了解蘇哈托的情況後,我覺得雖然蘇哈托是為獨裁者也主導了「1965事件」,這場大屠殺讓他成為了一名眾所皆知的屠夫,但他對印尼在經濟、衛生、教育和生活水平上的貢獻是不可抹滅的,他罪大惡極,但我們在評論這位統治者時,或許也該多思考其他面向。


 

 

物理109 吳孟哲

這次的上課主題主要都圍繞著印尼,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甚至還教了一些印尼的問候語,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台灣約有30萬的印尼人,他們在台灣有最大的外國人口占比,其中有許多人是台灣老年人口的家庭工人和照料者,又有約50000名的印尼人與台灣人民結婚。印尼與台灣的關係密不可分,我們在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印尼人的影子、從店家到美食都有,但現在的台灣人對於外國的資訊與時事都幾乎沒在關注,導致我們對印尼完全沒有任何的了解,完全不了解關於印尼人的文化、個性、語言等,對於印尼的了解實在是太少了,但在這堂課程中,透過老師的講解我學習到了許多知識,讓我對印尼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讓我在下次遇到印尼人或者是他們的留學生時,我都能跟他們有更深入的交流!


人發111  陳品妤

本周上課的主題聚焦在「印尼」。我對於印尼的印象非常陌生,不論是在飲食方面、文化方面或宗教方面的概念都相對模糊,比起越南、泰國等國家都更加陌生,平時或多或少都能在生活中接觸到泰、緬、越相關的文化或飲食,然而對於印尼的了解卻知之甚少。經過老師課堂上的介紹我才知道原來印尼的島嶼數高達17000多個,語言多達700餘種,種族也多達300多個,不愧是被稱為「萬島之國」的國家。另外,也藉這次機會了解印尼除首都「雅加達」和旅遊勝地「峇厘島」之外的城市,原來印尼的第二大城市叫做「泗水」。雖然經過這堂課對印尼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我覺得遠遠不夠,這樣一個複雜多元的國家,肯定還有許多內涵等待我們去發掘與探索。

 


 

英文111 孟思婕

 

整理:

 

民族性

1.早成家(母親的角色很重要)=>Ibuism

2.小費

3.不著名的飲食:各地的大雜燴

4.溫和協調的教育

 

政治文化

佐科威:

1.不強調民族、種族、宗教、軍事。只是小商人。

2.注重效率、解決問題及人權

3.經濟自由化

 

從黨名看民族主義及軍事力量在印尼的重要性

 

蘇哈托家族

1.回扣夫人

2.基金家族

3.丁香壟斷

 

華人政治

1.台灣華人最多

2.鍾萬學(Ahok)事件

 

經濟史

1.殖民主義時期

種植經濟作物

2.日本時期:推動民族獨立運動

3.納沙貢:謀求平衡

4.過渡期

貧富懸殊、失業、人才不足、基礎建設不足

 

SBY十年

 

世界大四大人口、島嶼最多、穆斯林人口最多

 

極端主義的威脅

 

印尼與台灣的關係

1.投資

2.排華?華人通常不是主要對象,而是印尼內部問題的間接受害

 


 

 

 

 

 

 

 

這堂課講到了印尼,對於印尼的印象是高中課本上教的知識,包括荷蘭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印尼殖民、雖然不是穆斯林國家,卻是世界上信仰伊斯蘭教人口最多的國家、首都是雅加達、擁有需多古代文物且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等等。我對它的文化是還是挺不熟悉的,通過老師今天的介紹之後,讓我對印尼有更深的了解,包括認識到了泗水等其他城市、印尼與台灣的關係,也更了解了印尼人的風土民情,例如他們十分注意禮節,被認為是世界上很友善的族群。

印尼與台灣的關係,也更了解了印尼人的風土民情,例如他們十分注意禮節,被認為是世界上很友善的族群。

印尼與台灣的關係,也更了解了印尼人的風土民情,例如他們十分注意禮節,被認為是世界上很友善的族群。

 

 


 

電機110應仁翔

小時候由於家裡的人身體不好,所以有請外傭,大部分都來自印尼,由於小時候不懂事常常會覺得印尼人就是外傭,但這是非常錯誤的,漸漸長大後才發現他們跟我們都是一樣的只是為了賺錢,以後有機會一定要多了解印尼文化


 

資工111 許庭瑋

我個人對於印尼一直以來都很陌生,除了在學校課本裡稍微提到的地理位置以外,只知道好像在台灣有不少外勞都是印尼人,還有因應人口高齡化所請來的負責照顧老年人的外傭也有很多印尼人,在這堂課中我有比起之前更加了解印尼這個國家了,包括一些印尼話的打招呼方式,還有原來馬來語其實和印尼話有些相近,讓我滿驚訝的。

 


 

人發112 曾霖耀

這週的主題是印尼,現在台灣的印尼外籍移工隨處可見,而且多數人都是女性看護。所以我在火車站看到包頭巾的東南亞女性幾乎可判斷是印尼人。之前我打工的工廠老闆有請印尼看護,確實像老師提到的非常有禮貌,跟泰國、越南女性有顯著的差別。由於隨處可看見印尼人,讓我有對印尼文化很了解的錯覺,然而實際要我說出一句印尼話、印尼城市(除了首度和大島的名稱),我可是毫無頭緒,甚至沒聽過泗水、棉蘭等印尼大城。

我在上學期有學到印尼的排華運動,觀看了印尼華人拍攝的紀錄片《沉默一瞬》,片中背景是1965年印尼蘇哈托將軍以反共的名義對共產黨進行迫害。先前日本占領印尼時已經讓華人與印尼人有矛盾,加上華人掌握許多印尼的經濟命脈,而那時華人與共產黨(中共)又有極大的印象連結,因此讓這次剿共的行動變調成排華的行動,不論你是否是共產黨員,只要是華人一律被圍剿。片中聚焦在現代參與印尼大屠殺的加害者對此事件的看法與反思,其中有些人是把親戚抓去「集中處置」的共犯,有些人會喝人血壯膽。導演看著前一集的紀錄片《殺戮演繹》時加害者興奮的描述他們如何殺害他哥哥的場景,當時不哭不笑的沉默瞬間被當成了片名。後來蘇哈托限制華人使用中文名字,禁止講華語、辦華校及華文媒體,強迫華人放棄語言、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甚至騷動了第二次的印尼排華運動。

印尼華人與印尼人到現在還是有許多芥蒂,一些保守的家庭甚至反對雙方能有婚姻關係。相較於台灣人與印尼人相處的融洽,在印尼的華人有不一樣的待遇。現在中國一帶一路有跟印尼合作,如何透過經濟合作的交流,與印尼政府對過去歷史的反省、道歉和補償,是印尼華人與印尼人和解不可或缺的因素。

參考資料: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7946596

 


歷史112 黃珈醇 40822053L

本周課程延續東南亞文化主題,主要介紹印尼。以往對於印尼是在地理、歷史課本上的認識,與之相對,我發現我對其社會構成、傳統習俗、民族特性等較不熟悉,今天透過老師的講述有更多的認識。在去查找更多資訊後,讓我驚訝的是印尼人從小便被教導注重人際關係的和諧,重點是不宜突出或引人注意,習慣不表現出自己真正個性與情緒,在台灣強調的創造力與獨立性反而是不被鼓勵的。而他們處事淡定、崇尚文化等特性,是讓我想要學習的地方。透過認識不同的文化,除了增廣見聞,也能夠取長補短,學習他人的優點。

 


社教110 任麗好 40602056E

在老師這星期的講堂中,讓我對印尼這個國家和人民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淡定委婉、小費文化等等,雖然之前有選修過有關東南亞歷史的課,只知道相關歷史,如印尼華人歷史、排華、蘇哈托執政時期等等,但是對於這些國家相關的文化並沒有很了解。尤其是印尼,印尼人在台灣隨處可見,但是我們對這國家的認識是如些的貧乏,許多人對她們的印象只停留在移工、看護者角色,這讓我不禁想起,台灣自稱為文化大熔爐,但是只對熔某些強勢文化,一些弱勢的文化,卻在熔爐以外,被人所忽略。

 

 

Comments (2)

鄧羽涵 said

at 7:16 pm on Jun 26, 2020

這次的課程提到了印尼這個國家,我之前對印尼的印象就只有是在東南亞、由破碎島嶼形成的國家,透過這次的課程,我才更深入的了解印尼的文化、政治和歷史,讓我收穫良多。

鄧羽涵 said

at 7:23 pm on Jun 26, 2020

生科112甲 鄧羽涵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