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110 池欣欣
我曾參觀臺灣原住民族的博物館,也曾在課程上瞭解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但聽了老師的講述,仍然覺得自身的瞭解太少了。說到這個,便讓我想起自身對於臺灣原住民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其傳統服飾與身體特徵。一般原住民的五官都較爲深邃,有些原住民同學講話也會有口音,這些都是他們的特點。我認識的原住民同學都非常認以自身的民族文化爲傲,也希望自身可以爲民族的教育做出貢獻,都是非常實在的人。在原住民文化宣導上,我認爲相較其書籍或課程,展覽或文化博物館更能加深人們的印象與參與度,當然也可以透過影音的方式呈現,更完整地以視覺與聽覺宣揚文化。
數學111 翁祺展
今天課堂中提到了原住民的相關問題,我本來對原住民沒有甚麼了解,經過這堂課老師的介紹,我對原住民有多了一些了解,老師在介紹高山族及平埔族時,我發現我們大多對高山族瞭解比較多、對平埔族瞭解比較少,而近年來原住民相關的觀光產業也快速發展,讓更多人去了解原住民的文化,我覺得政府可以在這方面多給點補助,不使之沒落,而個人方面我們也可以多方涉獵,不管是透過書籍、展覽等方式都可以有進一步的了解。
機電109 詹森
族群問題從古至今都一直再困擾著人類,大部分人都期望用一個民族來使大家更有向心力,卻會因此常常連帶地跟著排外,從古歐洲的民族主義興起一直到近代的盧安達大屠殺都是由所謂的種族區分造成的,而這些也大多為當權者為了更有效催化人民使用的一種方式,而到了目前多元文化的台灣也能看見這種蹤跡在,台灣自古本來都是原住民居住,但後來明清時期大量移入漢人與原住民為了爭地產生衝突,漢人之間也有許多的閩客械鬥漳泉械鬥等等,近代也因為外省人的移入有本外衝突上演,隨著時間發展大家本都普遍認同自己為台灣人,卻又會因為一些政治利益鬥爭的因素,使彼此之間本來同為一片土地的人,要因為彼此之間的細小差異而在有隔閡甚至歧視。
生科109 閻思豪
我在高中之前是在中國讀書生活,剛來台灣讀高中時,對於原住民的組成有這麼多族群,感到很驚訝。目前我已經在台灣生活快七年了,設籍五年多了,直到上大學之後才真正體認到台灣社會的多元。高中時,我對於自己早先在中國的生活經驗感到自卑,不論是口音、或是一些很中國的用詞,讓我覺得自己與身邊的同學很不一樣。當我慢慢習慣了自己新住民的身份,慢慢成為台灣多元組成的一份子,開始認同這片土地,同時對於過去的生活經歷不再感到自卑,當有人好奇我的口音時,我可以大方地分享我的故事。
英語112 陳禹文
課堂以族群建構論開啟,包括原生論、結構論和建構論。其中,我認為原生論極有可能造成種族歧視,因為原生論是基於原生的特徵而將人劃分成不同族群,認為族群認同是永恆的,然而課堂中有一句話我十分喜歡,「沒有絕對的族群,族群是被建構出來的」,在各個族群間,並沒有絕對、清楚明確的界線,而是人們刻意為之,如此一來極有可能造成我族主義的現象。此外,老師在課堂中也有提到台灣是由四個族群組成的,福佬、客家人、原住民以及外省人,大家都是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但最近卻有越來越多的人以「客家精神」…等詞彙來消費客家人,我認為我們應該尊重各個文化的人格特質與成長環境,台灣保有了多元文化的核心價值,希望我們這代能繼續維持並將這份美德傳承下去。
教育112 施俐綺 40800204E
課堂中提到了關於平埔族,讓我想到我高中時班上有一位女同學是西拉雅族的,她總是非常用心且積極的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族群,因為平埔族總是會被大家淡忘,因此她希望能藉由自己的力量將她族群的美好傳播出去。我覺得為了自己族群發聲,是一件非常勇敢且美好的事,而且是一群人為了自己族群的權利發聲,這真的非常感人。也希望人們可以去正視社會上的各種族群,拋開自己的既有印象,用尊重友善的心去接納他們。
補充:西拉雅族發起正名運動多年,但未獲政府的認可,族人提起集體行政訴訟。2011年7月21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宣判,將訴訟駁回,等同於敗訴。族人不服上訴到最高行政法院後,2018年5月判決出現逆轉,最高行政法院撤銷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全案發回高等行政法院更審。 目前官方層級認定的原住民族身分,僅臺南市政府認定其為「市定原住民族」與花蓮縣富里鄉公所認定其為「鄉定原住民族」。目前行政院已通過修正原住民族身分法增加平埔原住民身分別,待立法院修法通過恢復原住民身分。未來將可能出現兩種回復身分的方案:1、行政訴訟勝訴獲得平地原住民身分;2、原住民身分法修法增列平埔原住民選項。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6%8B%89%E9%9B%85%E6%97%8F#%E5%AE%98%E6%96%B9%E8%AA%8D%E5%AE%9A 西拉雅族 維基百科
國文110 左珉 40620326L
*上課筆記:
1.緬甸果敢族(其實本來都是華人,但隨著時代演變而演變)
2.生番:未經漢化的原住民、熟番:現代平埔族(清代產物)
3.平埔族由於跟漢人的生活範圍相近,所以容易被教化
4.南島民族Austronesian(日本學者翻譯):台灣原住民的發源地(九族文化村:日治時代分作九族)現代原住民已被分為十六族
“Taiwan is the home of the Austronesian.”
5.所有民族皆有相似與相異處:可由形體(如:阿美族高壯)、生理特徵(如:直髮or捲髮)、語言差異
6.泛原住民運動:原住民青年為爭取原住民權益而發起的運動
7.交通方式:
(到台東)普悠瑪:卑南族名稱
(到花蓮)太魯閣:太魯閣族
(到宜蘭)葛瑪蘭:平埔族
8.福廣生熟(福建、廣東、生番、熟番)
9.以前以為客家人是廣東人,把他們分到香港之後才發現原來語言是不通的
10.四海大平安(客家有兩種腔調:「四縣」、「海陸」,另有部分地區亦說「大埔」、「饒平」、「詔安」、「永定」、「長樂」等腔,合稱「四海永樂大平安」)
11.客家人之區分:
南客:分佈在高雄美濃地區(六堆)、屏東
北客:分佈在桃(腔:四縣)竹(腔:海陸)苗(腔:四縣)地區
12. 1987年解嚴有「禁方言政策」,因此許多年輕人不會講客家話:客家意識成為歷史傷痛、促成1988年「還我客語」運動(在孫中山嘴上畫口罩)
13.台北捷運播放四種語言、頻道17客家電視台:使客家話能見度大大提升
14.外省族群:蒙古烤肉餐廳、帶來特殊飲食文化
15.台語:現代許多漳州、泉州話都分不清楚
16.現已修法要求加入「平埔原住民」
17.容忍多元、民主&社會價值、打破族群中心主義
*上課心得:
上完今天的課,我想到前陣子網路上鬧得沸沸揚揚的新聞:網紅愛莉莎莎PO文挨轟歧視原住民。 https://star.ettoday.net/news/1683095
愛莉莎莎在Instagram上發文表示想和原住民約會,但是文中使用了稍帶歧視性的字眼:「我要很有原住民味道的,不要已經漢化的!」此篇文引發了許多網友及原住民朋友的反彈,認為她歧視原住民。我有一個阿美族朋友馬上就在網路上發文認為此網紅的說詞非常不正確,也提出了今天老師上課提到的「我族中心主義」,而我也認為愛莉莎莎所使用的字眼不當,儘管她並未有歧視原住民的心,但可以從這個角度理解一般人對原住民已有既定印象。不過我覺得就像「黑人」被視為人類中特別突出的一群,可是他們仍是人類、仍須被尊重,而他們也明白自己總會被他人以奇異的眼光看待,但就算如此,我們還是必須放下這樣的中心論,才能以寬容的心擁抱整個世界,並且改善全球人類的既定想法,讓跨文化交流更有價值與意義才是!另外,導演魏德聖為他正在籌備的電影創建了主題公園(荷蘭人統治時期的台南西拉雅族),我認為是非常棒的!就像小時候父母和學校會帶著我們去九族文化村,藉由實際接觸而認識更多不同的文化,而西拉雅族的文化也是我們平常不太會深入了解的,透過電影影像、主題公園的方式,可更為快速地讓人們看見不同文化的美麗~
--------------------------------------------------------------------------------------------------------------------------------------------
國文112林昀萱 40820102L
今日上課時提即許多有關族群的專有名詞,更介紹了許多台灣的族群組成,而族群理論也是我十分有興趣的,因為之前對「族群」是如何被劃分的並沒有深入理解過,對我來說算是很新穎的知識。比如原生論即認為人在出生當下便已經決定了他的族群與身分,是以其根本來劃分族群的理論,然而過度的注重血緣、膚色等無法改變的條件,可能會使一個人無法自己決定他要歸化道哪個族群中,忽略了個人意識的抉擇。而結構論則是強調後天記憶與情境,這個理論強調其歷史背景。建構論則是強調族群的「認同」,是著重在意識形態,並主張族群的劃分是經過互相交流形成,也十分注重自我認同。我個人是比較贊同第三種,畢竟族群的形成,我認為「自我認同」,認為自己是歸屬於某個族群內,是最為重要的,且族群的概念也是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的。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自己的根本,從以前就開始的泛原住民運動,客家人、外省人等等移入,到現在許多少數族群的正名,新住民的加入等等,可以看出人們對族群的認同感越來越強烈,更加重視珍貴且稀少的族群文化,也多了許多嶄新的文化落在這塊土地上,而身在台灣的我們能夠受到多元文化的陶冶,並試著敞開心胸了解並接受這些無論是原生或是後來加入的各種文化,我認為都是極為幸運且幸福的事。
學科 111 趙亭
這次的課程讓我了解到族群分類的重要性。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時間的推演,族群結構會改變。所以族群分類若沒隨著時代變遷修改,難免會造成重大錯誤。例如老師上課提到二戰時日本人把台灣的客家人當廣東話翻譯派去廣東,結果發現客家人和廣東人的語言其實不通,這顯示當時沒有把客家人和廣東人定義清楚,才會有這樣的錯誤產生。
國文112顏筱彤 40820125L
族群建構論
1.原生論:強調原有特質(文化、血緣、髮色等)
2.結構論:強調歷史結構
3.建構論:為「變動的」,由外在環境與族群內部對話形成
台灣的四大族群:福佬、客家、原住民、外省人(+新移民)
從小到大我對於台灣的族群變沒有透徹的認識,潛意識中認為只要住在台灣的就是台灣人,現在想想,這個看法有利也有弊:利處在於對所有人一視同仁,沒有高低區別;弊處在於缺乏文化保存意識,導致較弱勢的族群文化、語言在多數族群霸權之下漸漸被遺忘。
「沒有存粹的族群」這讓我回想到在第六週的課程影片中,提到全世界的人其實都是源於非洲的,在這個前提之下看來,種族歧視他人的人其實也是變向在歧視自己吧!即使在現今聞名的世界中,種族其實仍存在大多數國家的社會中,差別只在於明顯與否,因此我們更應該致力於打破族群中心主義,用一個開闊的心胸與眼光和不同族群的人相處。
國文112 邱于晏40820104L
本週課程從三種論開頭,延續之前種族與族群的話題,三種理論分別為
一、原生論:強調原有的特質(頭髮、眼睛)
二、結構論:在一個社會裡面劃分(天主教、基督教)
三、建構論:在特定的文化中建構(客家族群)
不只是這三種理論,本堂更對台灣的族群做出詳細的介紹,不關是客家人、外省人都有詳細的介紹分佈地區與其源由,而對於原住民的介紹是最豐富的,不僅帶我們重新認識台灣有十六種源族民族,也有平埔族(如:道卡斯、凱達格蘭)等介紹,平埔族的名稱也延續到今日的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凱達格蘭大道或噶瑪蘭客運等等,但我認為劃分種族的目的並不是要引起更多對立,而是讓該族群匯集更強大的凝聚力,所有的族群都應該受到平等、尊重的眼光,台灣已經不是以往那個閩南人獨大的環境,我們開始重視客家文化與原住民文化的保存,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創舉。而我認為台灣應當致力於讓更多元的文化在我們這片土地上百花齊放,打造一個真正平等的社會氛圍。
教育112 李麗恩40800229E
這次的課提到了我很陌生的名詞,像是福佬、四海大平安。
我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僑生,雖然很多年前來過台灣,但瞭解不深。
關於種族建構論分爲原生論、結構論、建構論,我深有感受的是我們人類受到的歷史發展或影響非常深遠。
此外,還有一個很有趣的部分是日治時期有個美麗的誤會。當時錯把客家人當成廣東人,所以當時客家話被誤認爲廣東話。
結果需要翻譯的時候,才發現一直以來都搞錯了。試想想,要是在很久以前我們一直錯把生活中常用的語言搞混,對人類的影響何其大!
音樂112沈仲琪
老師在課堂中老師講到族群建構論,包含原生論、結構輪和建構論,在網路上我發現還有情境論。原生論:由共同的血緣或是共同的語言、文化、歷史記憶所型塑而成的族群概念,較接近於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性的族群選擇,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建構論:較強調主體性的建構與認同,是由外在環境與族群內部的對話所產生的結果,其建構的過程中是一個移動與修正的狀態,因而不是永久固定不變的。例如,大家耳熟能響的客家桐花祭,它是一項成功的族群象徵發明,將一樣過去與該族群完全風馬牛不相關的物件與該族群作連結,而使得大眾了解並接受桐花祭即是客家族群的代表。情境論:又可稱為工具論,族群在不同情境下所產生的認同選擇,一般在資源的競爭中最常被誘發出來,族群認同只是被拿來作為爭取資源的工具而已,其認同是有目的性的,即為了獲取資源所主張的,並非我們一般所理解的-發自內心所自然喜歡的那種族群認同意識。
資料來源:http://hakka.ncu.edu.tw/hakka/modules/tinycontent/content/paper/paper134/05_07.html
國文112 陳俞文40820118L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族群分類,因為族群分類是人類心智的產物,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台灣的族群分為四大類,有福佬、客家、原住民、外省人等等,而近年因為交通及語言的的流通,又新增了新住民這個選項。而族群的分類也會隨著朝代的不同、面向而有結果的差異。像是族群可以用先天(遺傳、成長、社會化)、後天(語言、宗教、習俗)來區分,而傳統中國人習慣以籍貫來分類(籍貫理論)。或是在大航海時代時,葡萄牙人將台灣居民統稱為福爾摩沙人,荷蘭時期將土著化分成上百種人,卻將全部華人視為同一群,清朝時將原住民劃為生、熟番,日治時期則將其分為九族,時至今日,原住民已足足有16 族等等。而這個禮拜最主要的是將族群的理論脈絡梳理出來:族群的建構可分為三類–原生論、情境論、建構論。原生論較像先天的族群分類,基於相同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去做分野。情境論則偏向是後天相處時所凝聚而成的族群關係。建構論是族群外部及內部不斷衝突、協調後,所修正出來的結果。這堂課使我們對族群的概念有更系統的分析。課堂中也強調族群間的相互尊重,不應有族群中心主義的激進態度,應為他人設身處地,才能接納外人,使族群間共存共容。
人發 112 陳昱安
今天上課先從族群聊起,接著提到了原生論、結構論及建構論。後面談到了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等等與台灣有關的族群,也得到了許多新的生活上的知識,像是往花東方向的普悠瑪號、太魯閣號等等的命名其實皆與原住民有關;南客與北客過去很強調區別等等,感覺又更認識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過去的文化。記得國小時有鄉土語言課,當時可以自由選擇要讓孩子學哪種鄉土語言,因為我們家爸爸是閩南人,媽媽是客家人,兩人最後認為閩南語用到的機會更高,所以讓我學了閩南語。只不過,國小的鄉土課到後面似乎都被拿來上國、英、數,或是段考前拿來考試,真的能學到東西的機會不多,所以我的閩南語幾乎都是與爺爺奶奶學的。當時奶奶認為若能多會一種語言,就比別人多一點優勢,所以為了讓我們可以更快熟悉閩南語,每天都要背十句句子,且與爺爺奶奶對話時皆必須使用閩南語,若不小心用了中文就要罰練琴。也因此,直到現在,簡單的閩南語溝通對我而言不成問題,然而卻不是每個這個年代的孩子都能使用鄉土語言或自己族群的語言與人溝通、對話,即使現在多了很多認證,可以拿來當升學加分的證明,但這些傳統語言、文化是不是也正隨著時間流逝一點點流失呢?該如何更進一步加深大家對自己族群文化的認同程度、傳承這些文化及語言,都是值得我們更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人發109 許劭維
今天的課程先提到了關於族群的相關理論,像是原生論、結構論以及建構論。同時也介紹了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族群,在今天的介紹之後發現我們周遭的族群比想像中還要來的更加多元及複雜, 除了我們平常提的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之外,上述的族群都各有自己更詳細的區分方式,以及其中的歷史文化脈絡。而當我們能更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各族群的文化,也能讓彼此的相處更加尊重及和諧。
公領112李易
今天的課程中提到了族群建構論,包含原生論、結構輪和建構論。原生論由共同的血緣或是共同的語言、文化、歷史記憶所型塑而成的族群概念,較接近於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性的族群選擇。以族群復振運動為例,其透過找尋共同的血緣、文化與社會記憶,將一個即將消失或是被遺忘的族群重新復振,像是西拉雅復振運動即是透過西拉雅語的教學、夜祭等文化的推廣使得當地吉貝耍族人們形成族群認同的強大向心力。建構論則較強調主體性的建構與認同,是由外在環境與族群內部的對話所產生的結果,在建構的過程中,是一個移動與修正的狀態,因此不是永久固定不變的,以阿美族為例,他們常以建構的外演型現代豐年祭來代表其族群。情境論,如果我們從原生論來看情境論,則會發現前者重視先天的原始特質與族群凝聚的關係,而後者則較重視後天的共同相處體驗所凝聚而成的族群關係,族群會自然而然的視情境需要而作出明智的族群選擇。族群在不同情境下所產生的認同選擇,一般在資源的競爭中最常被誘發出來,以客家族群為例,他們由於受到政治上的壓力,而形成隱形的客家認同,對外只會強調所謂的華人認同而刻意降低或忽略了自身的族群認同。此次的課程學到許多新知識,所實獲益良多。
衛教 112 楊之嫺
這次的課程是第一次如此的了解台完的族群組合,以前頂多只知道客家人、漢人、原住民,一些很模糊不清的概念,但今天清楚的解說了解了層級上的歸納,還認識到了新的詞彙像是福佬,以及認清以前一直以來所誤會的比如說外省人其實是包含很多不同省分的移民者,只是他們在同一段時期移民到台灣來,認知的更新使得意識到其實台灣也是一個相當高度文化豐富的地方,也聯想到之前談到的移民國家,也深深地感受到台灣的多種文化,尤其現在也有相當多的新移民,不論是越南或是中國遠嫁到台灣的新娘,也都帶給台灣更多的新面貌。在一個高度文化多樣的國家,其實相對而言會有一些較為強勢的文化,故而導致在某些文化在語言、習俗的傳承上出現斷層,像是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其實都會講閩南語的,但是到了我們這一輩我們會說的閩南話都只是一些簡單的溝通,在一個相對比較強勢的文化都發生這種困擾了,更何況像是在客家人或是原住民,在生活中看到更多的同一輩的客家人是不會說客家話的,雖然高度的文化多元、文化融合讓社會擁有全新的風貌,但是卻也導致了一些在地文化的消失,因此除了強調對不同外來文化的重視外,也應該重視原本自己的根,對自己本身的文化背景、社會組成有所認知,讓各個文化都能被重視且和平的相處,使台灣成為一個文化多元、友善的社會。
臺文系111級林芳汝
在上這堂課以前,我就明白台灣其實是個多元族群的社會,但我不知道其實台灣的原住民族有16族,我對於平埔族比較不熟悉,在上課前,我只知道凱達格蘭族、嘎瑪蘭族跟西拉雅族,道卡斯跟馬卡道都是第一次聽到。
隨著社會民主化,社會越來越重視這些少數民族的語言,我們可以從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或是一些公共場合的告示牌得知,我覺得這是很棒的事,希望沒每一個族群都可以和樂融融的生活在同一塊土地。
補充:南島語族
南南島語系分佈的區域很廣,北起臺灣,南抵紐西蘭,西至馬達加斯加,東至智利復活節島。
營養111 洪啟傑40751008S
說到原住民的高山族,大家可是隨口就能說出好幾個,但是一提到平埔族,除了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之外,可能就讓人沒什麼印象。這或許也與以前上的歷史課有關,我們被要求要背那些官方承認的幾族,但其他那些不常聽到的族群,可能就只在課本上有一面之緣,若不是特別去研究,可能在台灣活到老都不知道有這些族群。這讓我有些感慨,台灣雖小,但是個有多元族群的地方,可是卻有些族群不被大家所認識、瞭解。
華語系_陳玉容_40784262i
南島民族
南島民族是由南島語族這個詞彙衍生出來的。根據語言學與考古學的研究顯示,西起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至南美洲西岸的復活節島,北自台灣南抵紐西蘭的這一大片海域上的成千上萬個島嶼,將近三億人所使用的約1,300種語言,從語言追溯有著共同的祖先。這些族群雖然彼此語言不通,但對於鯊魚、烏賊、蝦子等海生動物的稱呼卻都一樣;此外古南島語中所出現的動、植物群,常見於臺灣島內不同的地形及氣候區內。
美國語言學者白樂思(Blust)依據音韻特徵,將南島語族分為十個分支:泰雅群、西北群、西部平原群、鄒語群、魯凱群、排灣群、卑南群、布農群、東台灣南島語群、以及馬來亞玻里尼西亞群,台灣南島語就佔了其中的九個!要知道數量超過1,200種的南島語族語言,台灣南島語也不過才20幾種而已,台灣南島語在南島語系中的重要地位自然不言可喻。也是基於同樣的考慮,有些學者則將南島語系分成兩大部分,一部份是臺灣南島語群(Formosan),另一部份則是馬來亞-玻里尼西亞語群(Malayo-Polynesian) 。
這些證據顯示臺灣南島語十分古老。臺灣原住民的語言保留了最多古語的特徵,至少是最古老的南島民族居住地之一,甚至極有可能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
考古學的研究也支持這樣的說法。東南亞目前最早的史前遺址在呂宋島,年代約在4,000年前,和台灣東部文化遺址很相似;另外在菲律賓出土的陶器,不管是器形、紋路,都和台東東部的細繩紋陶文化極其類似。最後是南太平洋島嶼地區並沒有產玉,但是卻在菲律賓、越南的遺址中,發現由來自花蓮的台灣玉製作而成的玉玦(耳環),因此就有學者認為這證明了台灣文化擴散的單向遷徙型態。以上的考古學研究,從另一個側面佐證了台灣很有可能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
生科110馮名逸
最近看了一個脫口秀,內容提到「台灣島上有許多民族,像是原住名是『真正的』原住民,之後從唐山渡海來台的是『偷渡客』,跟國民政府來台開墾的是『移工』,近代因為工作、婚姻來台的是『新住民』。仔細想想,我們都是新住民。」配合課堂上學到的,我感受到「民族」這個概念有多麼不固定,總是受到主流價值、政治、經濟等因素控制,那就像網路上常看到的「誰是中國人」的問題一樣。在好的方面,「族群認同」可以凝聚向心力,穩定社會;但另一方面也會因此變的排外,減少外部的聲音。
社教112 林小媛
族群建構論:
1.原生論:黑髮、金髮,原有特質劃分。
2.結構論:因社會結構而劃分。
3.建構論:族群概念是建構出來的。
台灣四大民族:
1.原住民
日治時期:生、熟蕃(現今平埔族)
平埔族:
噶瑪蘭(Kavalan)、凱達格蘭(Ketagalan)、道卡斯(Taokas)、巴宰(Pazeh)、拍瀑拉(Papora)、巴布薩(Babuz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馬卡道(Makatau)
9族>16族
2.閩南
3.客家
北客:新竹、苗栗、桃園
南客:台中
四縣
海陸
大埔
饒平
詔安
4.福佬
福佬客概念。
車號:普悠瑪號、噶瑪蘭號
👉沒有絕對的族群,族群是被建構的概念。
都是台灣的一份子。
這次課程是更深入的介紹台灣四大族群,在介紹到原住民的時候覺得特別開心,恰巧老師又點到我發言,只想說這麼多元的台灣,減少紛爭試著了解,這片土地上不分你我都能快樂的生活。
設計 109 劉安琪
今天有很多第一次聽到的名詞,像是福佬、四海大平安等。課堂中提到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族群並不是純粹的可以用單一定義去解釋。雖然族群的理想類型是假定一群人有共同祖先,但族群是混雜的,每個人身上其實都有不同族群的影子。因此,我們更要打破族群中心主義,並且其實很多歧視都來自無知。以前我一直覺得外省人獨立分為一個族群很奇怪,今天才了解那是一種擬制用法,是台灣獨特的政治環境造成。外省人也具備移民性質,如果假定移民的理想類型是擁有共同行動,那外省人可以因具有移民性質而被歸類一個族群。
還有我之前也不知道原來日治時期客家人被稱為廣東人,直到戰後才有「客家人」這個名稱。我的母親是客家人,但是我卻不知道客家話有四縣、海陸腔,也不會說客語。如果就語族理論,我大概並不是客家人。平埔族無法保持族語,那是歷史所導致的傷痕,但是我不會說客語並不是出於類似的不可抗力。或許,我應該多接觸自己身旁的族群、文化。而對於魏德聖導演籌劃打造的《台灣三部曲》以及豐盛之城,我覺得期待,因為一直以來都是從課本看自己土地的歷史與故事,感覺很遙遠。能看到自己生長的土地的初始樣貌,覺得很開心。從首部曲的西拉雅獵鹿勇士的故事、二部曲漢人海盜郭懷一到荷蘭傳教士與鄭成功收服台灣,對於原住民、台灣歷史等都能有新的發現與理解。
電機系 110 級 蘇子涵
今天上課有提到族群建構論,包含原生論、結構輪和建構論。原生論是以原有的特質來劃分族群。例如:黑頭髮黃皮膚者被當作亞洲人。結構論則是因為歷史的演變而分成不同的族群。例如:同一個民族有著不同宗教,被視為不同族群。建構論是說族群可以被建構起來。例如:原住民被分為九族是日治時期的產物;生番熟番之名詞為清代台灣之產物。
另外,我第一次知道在日治時期把客家人誤認為廣東人,客家話被叫作廣東話。後來,二戰時日本人到廣東需要翻譯,才發現客家話和廣東話不同。可見,當時對客家人的認識還不夠。此外,客家話也有方言的區別,常作四海大平安,分別代表四縣、海陸、大埔、饒平和詔安。
上課過程中,老師提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外省人要被定義成一種族群嗎?還是他們只是移民?實質上,很難給外省人統一一個文化特性,但還是將同時期移民到台灣的外省人當作一個特別的族群。台灣在區分族群時很注重語族理論,也就是以族群語言做為分類的原則。上課中講到中介族群,意思為不能夠以現有的方式來區 分族群。例如:彰化的福佬客和外省客。最後,巴特認為族群的差別會持續存在,但族群的邊界會變動。當我們了解不同的族群後,最重要的是打破族群中心主義,不要總以自己的角度看他人。
化學109林碩彥不管是平埔族或高山族,族群的文化都應該受到重視
英語112 陳適容
還記得國小的時候,每次老師要找同學參加客語或閩南語朗讀比賽的時候,都很難找到人,因為同學多半不會說自己的方言。以我自己而言,雖然阿公阿嬤會跟我講台語,但我只會聽不會說,國語依然是我們主要溝通的語言。我想許多家庭應該也有類似的情況吧!國語之所以一度不被重視,可以歸咎於過去的國語運動。爸媽都會說,在他們的學生時代,只要被抓到在學校說台語,就會被要求掛上牌子,上面寫著「我不說方言」,因此,國語成為了台灣主要的語言。值得慶幸的是,國語和客語現在已經重新被政府重視了,可以發現,許多電台多了客語的環節,或者也開始有台語認證。政府的這些事後補救,雖然稍嫌晚,但從這一代開始還來得及。
社教111 張亦萱
今天談到的主題是台灣的多元族群,主要聚焦於福佬(閩南)、客家、原住民,以及外省人這四大族群上。除此之外,老師還有提到第五大族群(新住民)的概念,並引出族群分類和命名的議題。隨著社會變遷,族群可說是歷史的產物,其分類依據也涉及人類心智的主觀影響。像老師所舉的,在日治時期客家人被稱為廣東人的例子,我就覺得特別新奇。另外我特別有印象的,就是族群建構論的部分。原生論注重族群的原有特質,結構論的族群特質僅存於社會結構中,而建構論則建立於特定社會文化發展的脈絡之上(例如「福爾摩沙」的命名緣由)。這是相當有趣的一套理論,作為劃分族群特性的手段,可謂簡單又有效益。
英語112 賴維佐
上課中講到平埔族的議題,蔡英文在2016年上任時曾經向原住民族道歉,並且承諾保障不論是現在官方承認的16族原住民,也包括了過去被認為是「漢化」的平埔族。上網查到了幾則有趣的資料,供大家參考!
過去高中提到的歷史課本中,平埔族的曝光度沒有那麼高,所以我查了關於平埔族跟漢人互動的文章。看到了一則寫到中部巴宰族,當時巴宰族岸裡社曾經因為漢人向他們承租土地,在當時清朝治理台灣時,常有這樣子大租戶(在此事件裡為巴宰族岸裡社的原住民),以微薄的租金租給這些來開墾的漢人小租戶;然而,這群漢人卻當起了類似「二房東」的概念,將租到的地再租給其他人,大租戶的固定租金收入反而變得很吃虧。這樣子「大租價少、小租價貴」而且農田有了很多的收穫卻沒有獲得相當的報酬之下,在嘉慶年間,從漢人向這些平埔族原住民承租土地的形式,漸漸變成平埔族向漢人借銀兩。壓垮這些平埔族原住民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劉銘傳的減四流六政策,大租戶的租金直接減了四成,讓這些平埔族原住民的影響力弱化甚至是消失。平埔族是被漢人騙了嗎?從這些歷史脈絡來看,是他們進入了漢人的經濟體系,不熟悉這些體系內的運作,結果落得這個下場,我們的確是有這個歷史重擔在,在今日,我們不僅必須向這些原來在台灣生根的原住民道歉外,我們也必須保障他們在這個體制下,有和我們一樣的權利。
歷史110 李祥瑜
今天老師在課堂中有提到台灣四大族群的議題,令我感觸極深,由於我是客家人,對於客家族群的議題也有多加留意。台灣的客家族群分佈甚廣,主要居住地北至桃竹苗難至高屏皆有其蹤跡,南北的客家人在文化、口音、甚至政治傾向上也有所異同(北部客家人多偏藍、南部客家人則偏綠),頗為人津津樂道。
在台灣的客家口音有許多種類,合稱為「四海大平安」(包含四縣、海陸、大埔、饒平及韶安),而我的父祖輩是屬於四縣腔的客家人;然而客家話已經逐漸凋零,除了當時國語政策也與大環境有關,如我的父親是在講閩南語的村落出生,雖然仍會用客語溝通,但用閩南語的機會則較多,其實很多客家人都面臨此種處境,被同化成為所謂的「福佬客」;至於我這一代,父親從來不教導我客家話,從小便與我用國語溝通,因而客家話對我而言是一種陌生的語言,許多長輩說的話我也難以聽懂。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一環,語言的流失便是文化的斷層,現在客家文化對像我這一代而言只是祖先的牽連,對他的認同感也遠沒有父執輩高,我認為這是一種可惜的現象,人們應該更重視自己的文化及方言,免於數典忘祖,才能將文化其永世流傳。
社教112 黃瑀喬
課程小筆記 :
台灣四大族群 : 福佬、客家、原住民、外省人
族群建構論 :
原生論 先天特質
結構論 歷史結構
建構論 族群概念被建構
本質主義式界定 (ex: African American)
語族理論 ( 用語言分類 )
族群邊界持續變動,但邊界正是區分族群的重點
Ex: 福佬客 外省客 多重選擇族群身分
打破族群中心主義 !
我大約十幾歲時才知道自己是有四分之一血統的客家人,爸爸從來不會跟我講客語,他自己也只會講一點點,後來我才意識到客家文化正因我和我爸這樣狀況的人愈來愈多而逐漸消失。老師在課程中講到,客家意識是在 1988 年的還我客語運動才被喚醒,後來有了客家電視台以保存並推廣客家文化,最近客家意識也有被再度喚醒的趨勢,因為近期大家經常將「客家」當作形容詞,用來調侃人很「節儉、寒酸」,製作一些關於客家的梗圖,反而引起客家人的反彈,開始重視對客家的認同。我認同自己是閩南人,也是客家人,算是雙重認同,但我卻只會講閩南語,不會講客語,我也應開始接觸客家文化、學一些客語,才不會讓客家文化式微。
另外,台灣真的是個充滿多元文化的寶地,希望大家能尊重多元,並將這些多元文化當作台灣的寶藏而不是麻煩,在溝通後互相包容,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生活方法。
國文112 梁嘉妤
今天的課堂上,除了提到三種族群建構論:原生論、建構論和結構論,也提到了四大族群:福佬、客家、原住民和外省人,現在也有人加上新移民而成為五大族群,關於這五大族群中,過去的課本中著墨較多的在於原住民,其中又以高山族為多,所以今日的課堂我學到許多新知。
首先是客家人的部分,“客家”這個詞是戰後才使用,而日治時期被稱為廣東人,但後來發現廣東人和客家人使用的語言又不大相同。光是客語就分成很多種類,除了最常見的“四海大平安”——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以外,加上其餘較少人使用的林林總總達到10多種,甚至有些地區為混合地區。客家人的分類除了以腔調,還有以居住地區為劃分的北客和南客,南客主要居住在美濃六堆,以高屏地區為主要生長地,而北客則分佈於桃、竹、苗地區。
1988 年,還我客語運動喚起了客家人的民族意識。解嚴後,許多客家人抗議《廣播電視法》對方言的種種限制,希望客語能在公開媒體中被運用,這項泛客家運動最後取得成功,因此今日的電視台中有客語電視台、廣播台,而曾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在任內也建設了客家文化園區、藝文中心,保存客家文物與史料。
再來是原住民,身邊有很親近的人是原住民,因此常和我分享有關他們的故事和習俗,也有教我如何用阿美族語說數字,或是比較不同族之間的語言差異,以魏德聖指導的《賽德克巴萊》為例,他將劇中歌曲從原先的賽德克語,寫成阿美語的版本,這些經驗在課堂上是不會學到的,讓我印像很深刻也覺得很特別。他也提到,以後若是有小孩,一定會教他族語,讓文化可以傳承下去,現在許多有原住民身份的人卻鮮少使用族語,為了避免語言失傳,他希望能盡自己的一份心力。
原住民的劃分由最早9族發展到現在16族,但仍有幾族尚未獲得認定,中國的族群認定也是如此,由最初的漢、滿、蒙、回、藏到現在已有56族,但卻還有許多民族因為人數過少、有獨有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或因被其他族群所同化導致尚難鑑別,而這類民族人數達到70多萬人。
雖然現今難以找到“純粹的族群”,許多民族透過和外族的互動而逐漸失去獨特性,不論如何,我認為要盡力保全各民族的文化,打破族群中心主義的想法,讓同處於社會上的所有人能受到平等待遇。
教育112 鄭日昇
經過這一次的課程,讓我認識到了台灣面積雖小,但其中的種族卻是多樣性的,以前我對台灣族群劃分也就台灣人和原住民,沒想到其中還有那麽多的細分,甚至原住民也有區分令人有些意外,除此之外也提到了三種族群建構論:原生論、建構論和結構論,這些都是我來到台灣前不曾接觸過的新知識,透過這一次的議題,讓我對台灣族群有一個較清晰的概念。
公教112劉玟辰
這次上課提到四個族群:福佬、客家、原住民、外省人。上半節課提到原住民、生番熟番,現在台灣上總共有16族而台灣的原住民起源於南島語族而我們是屬於西南島語。南島語族的分佈很廣最西邊到馬達加斯加島最東邊到復活島、紐西蘭。而生番熟番是日治時期的稱呼,生番是高山族熟番是平埔族,我們常見的熟番是噶瑪蘭族、凱達格蘭族、西拉雅族。下半節我印象最深是福佬客,因為我有有聽過福佬是指來自福建的閩南人,但福佬客是第一次聽到,它是指被閩南化的台灣客家人後裔。讓我知道我應該也算是福佬客,我有半個客家血統但我都不會說客語反而會說台語。
電機系111李婕妤
這堂課講到了四大民族,台灣是個多元族群的社會,有原住民、福佬、客家、外省人。老師有說到現在的台灣原住民族有16族,這讓我想到以前國小的時候才13族,現在竟慢慢加到了16族,現在大家開始重視這些文化的保存,原住民族的劃分也會因此而增加。還有在我們上閩南語課的時候,班上有一位同學就會去別的教室上原住民語,記得當時她學的好像是阿美族,上了國高中甚至要背原住民台灣的分布位置,因此我對高山族比較熟悉,但對於平埔族比較不熟,所以老師在問同學的時候我就趕緊上網查資料,因為我只知道課本教的凱達格蘭族、西拉雅族、嘎瑪蘭族,其他族很多都是第一次聽到。
台文111黎莉
針對台灣三大族群(這邊不論及新住民)來討論,原住民、客家元素是最常被拿來行銷的,如:文創商品、特色菜。但閩南族群,大家知道的好像就是「台語」,文化層面似乎是空白的。若是從另一角度──語言層面來看,在這三者之中「台語」卻是最強勢的。
以目前的政策來看,原住民有原民台、客家有客台、而閩南族群在去年也開了台語台。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媒介讓大家去了解一個族群的文化、語言,大部分節目品質都很好,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去看看。
教育112 顏兆霆
這次在課堂上老師介紹了很多關於台灣不同族群的例子也介紹了很多專有名詞,這堂課收穫滿滿。其中我最有興趣的討論是族群建構論,因為是第一次聽到這類型名詞,所以我稍微到網路上查找了更詳細的解釋,首先原生論就是指我們原有的特質,較接近我們人與生俱來對於族群選擇;接著是結構論是指族群的特質,強調認同如何在不同種族之間形成;最後談到了建構論則是在族群如何自我選擇而建構的、是一種集體的想像。以前一直覺得要搞清楚「族群」、「種族」等名詞很複雜,但現在有了這三個的概念好像對於族群認同等概念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接著老師也有對於客語進行討論,因為本身是個閩南人,所以完全不知道原來客語也有這麼多不同的分支,而我發現我身旁很多朋友,如果家庭是說閩南,自己會說閩南語的比例就比較高;但是如果家中是說客家語的,則會說客語的人就很少;若是上述兩種情形都有的家庭,則要嘛就是只會說閩南語,不然就是都不會,這讓我思考著一個問題,閩南語是不是一個比較強勢一點的方言,在這樣的情況下普遍都是使用旅遊、比賽等去維護「客家」等這類的文化,不過閩南語好像就比較少會使用這類型方法,仍舊是比較強勢的方言,所以我認為如果不要讓這類型的文化消失在我們的社會中,國小中的鄉土課程就不該被取消,若從小就教學生方言,是不是可以減少他們與家中長輩的隔閡與促進語言的存留,雖然說英文 ( 或外文 ) 很重要,因為「不忘本」好像 重要的議題,否則之後這樣的語言真的消失了,要再次找回,可能就不是像現在要解決的方法那麼簡單了。
教育112 劉名媛
今天的課程主題為族群與移民,台灣從四大族群演變為五大族群,族群建構論可分為以下三者
1. 原生論:是由共同的血緣或是共同語言、文化、歷史記憶所形塑而成的族群概念,較接近於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性的族群選擇。
2. 結構論:以英國境內天主教或是基督教徒,生理結構一樣,歷史結構卻不同作為舉例。
3. 建構論:較強調主體性的建構與認同,是由外在環境與族群內部的對話所產生的結果,根據時間變化所發展延續形成的。
族群與移民之差別
族群強調人的同質性,一群人具有共同假定祖先、相同信仰儀式,由宗族和血親關係所聚集而成。
移民則不假定擁有共同信仰,而是可能具有相同行動而重新凝聚。
老師在課堂中提及「沒有純粹的族群」、「族群是經由時間演變所創造」,「每個人都有其他族群的影子」。我認為正因族群之間互相影響,我們不能帶著有色眼光去看待族群議題,應試著放下偏見,以正面態度去思考與檢視。
過去對人類族群和移民發展沒有過多關心,只有在上歷史課才會去關心這部分的知識,透過這堂課老師的講解,使我更了解台灣族群的複雜性及多樣性。此外,今天從台灣族群延伸至對台灣原住民的認識也讓我重新複習過去歷史脈絡所演變的原住民文化,其中泛原住民運動的內容使我印象深刻,我認為這些從個人至集體的運動是原住民自我意識成長的歷程,我們也可藉此對於原住民文化、訴求及據理力爭中重新反思。
補充網址:https://insight.ipcf.org.tw/article/75
國文110 黃怡熒
今天課程非常的有趣!課程主要的內容為台灣四大族群的福佬、客家、原住民和外省人以及三種族群的原生論、建構輪和結構論。身為馬來西亞人,剛開始只隱約聽說過阿美族、平埔族,並沒有深入地去了解。直到今天的課程內容真的讓我增廣見聞。從以前的認知中,我認為原住民是原本就是住在那地區的族群,而「原住民」這個詞是外來侵入者稱呼本地人的稱謂。經過這堂寶貴的課,讓我更加認識台灣的原住民,並且認為我們應該重視原住民的文化,維護他們的尊嚴。老師在提及客家人時,有種親切感。身為一名客家人,我雖不會說客家話,但我還是聽得懂的。馬來西亞的客家話和台灣的客家話還是有所差異。此外,經過這堂課我也想更加去了解馬來西亞的原住民,試圖去接觸他們的文化背景。
公領112 許民甫
台灣島上有許多族群,如客家人,原住民,福佬等等。雖然原則上大致分成四大族群,但實則更加複雜。光是原住民就又分成平埔族與高山族,高山族又分成16族,平埔族也可細分為若干。可見台灣的族群組成十分之複雜。早期人們會強調自身的族群,但近期許多族群都以「台灣人」自居。隨著時間變化而逐漸對台灣這塊土地產生認同,當然血緣上原住民還是原住民,客家人還是客家人,但都是在台灣人的大框架之下。這種情形應屬所謂之建構論,對台灣感到認同。在台灣這塊自由的土地,族群與文化多元並存,兼容並蓄,「台灣人」也可成為一個族群。
物理109 吳孟哲
今天上課老師講到了台灣的多元族群,說到了台灣的許多族群,像是客家人、原住民、閩南人、外省人以及新住民,並還提到了三種族群建構論:原生論、結構論、建構論,其中原生論是由人們的先天特質來做劃分,像是頭髮顏色或皮膚顏色等,結構論則是由歷史和社會結構來做劃分,而最後的建構論,則是提出族群概念是被建構出來的。之後又說了許多生番熟番以及用原住民名稱來命名的車號。
表藝111 阿杜絲班基努安
今天的課程讓我很開心,謝謝老師與同學們分享台灣各個族群的豐富面貌,身為台灣原住民的我覺得備感尊重,在多元族群下的台灣,跨文化多元素養的教育不能停止,透過這次課程讓我省思為什麼此類課程在國小國中高中沒有很重視,如果多元文化素養的觀念能從小根基,那麼台灣對於特定族群得刻板印象會不會能逐漸減少?然後老師在提起生番跟熟番差別時,有位同學說「生番是容易被教化的」我覺得「教化」這個詞用的有點不適當,文化沒有分高低,教化這個用詞有種上對下的那種含義,我認為用「同化」會比較好。
教育112 李子盈
今天的課程真的讓我長知識。身為外國人的我又更深入了解台灣的民族。現在我才知道原來台灣還有多元族群,甚至是原住民有16族那麼多。我覺得台灣在這方面做的很好,都很尊重各種族群,不侵犯他們。這是我們要學習的。當然老師提到的語言,現在蠻多語言因為沒有人流傳所以消失了。所以我們要一直保,流持,流傳給下一代。
電機110 應仁翔
台灣雖然很小,但族群卻很豐富,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像語言食物器具服飾,這些都是很值得被保留的.我們不應該因為族群而產生隔閡,大家都同住在這片土地上,多站在對方的位置上思考,或許可以減少依些紛爭
國文112級彭敬哲
上了這堂課後方才曉得原來族群建構論爲原生論、結構論、建構論。臺灣的五大族羣分別是福佬、客家、原住民、外省人與新住民。而原住民更分爲生番、熟番,住在山區和平原的分佈與被漢人同化與否,像是普悠瑪號、太魯閣號、噶瑪蘭號這些交通工具都代表著個別的原住民。我感到很特別的一點是臺灣區分族群有關華人的方面竟然是把漢人分別列爲閩南、客家和外省三大系。因爲在外國的族群區分上基本不會特別去這樣安排的,而是以「華人」統稱,福建、廣東、潮州、客家這些籍貫都是民間組織和家庭源流背景在於文化傳承的事情。
教育112 林芙名
以前並不知道族群建構論原來還有許多分類,像是原生論、結構論、建構論,真的要上過課才會了解,雖然我覺得自己還是沒有特別了解這些概念的內涵啦。身為台灣人,全台分為五個大族群這種概念其實不會去細想,我覺得不管是福佬人、還是客家人、或是原住民、亦或是外省人、還是新興的新住民,我們就只是台灣人罷了。我覺得已經過了這麼多年,這種區分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都生活在台灣島上,並且熱愛中華民國這個國家,這就足矣,我們就是一家人。
圖傳112李竺芸
這次老師講到台灣的族群,尤其是原住民,我本身就很喜歡原住民的文化和傳說,也對其中幾個族群做過研究,也很喜歡魏德聖導演拍的「賽德克巴萊」,還有老師最後講到魏德聖導演最近在籌畫的電影「台灣三部曲」,是有關台灣最初,荷蘭人來台的和原住民的故事。還有拍完戲之後,想將拍攝場景留下來成為文化園區「豐盛之城」,希望未來能透過這個主題園區來讓我們更了解自己過去的歷史。
公領112 黃昶騰
這週的課程,老師提到了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上網查了查資料,發現臺灣在開始原住民轉型正義的時間其實非常的晚,在2016年才成立轉型正義委員會;甚至應該說:臺灣的轉型正義起步地非常晚。以我個人的想法來看,我認為「轉型正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從威權政府轉到民主政府的國家。轉型正義指的是民主政府對過去威權政府的不正義與侵害做彌補。我認為這當中最重要的是給予受害者真相如果威權政府能夠做到公布真相、彌補過錯,我想根本不需要另外一個政府或政黨來做轉型正義。因此轉型正義不一定是他人所認為的政治清算。以西班牙的例子來看,西班牙曾經歷過佛朗哥的獨裁統治,在獨裁統治結束後,進行了轉型正義,其中包括「去佛朗哥化」,亦即去除對佛朗哥的神話崇拜,雕像、路名等都去除佛朗哥的名字。也平反了佛朗哥執政時的受害者。我個人很希望臺灣也能實踐這樣的轉型正義,特別是抹除對兩蔣的神話與公布、平反白色恐怖時期的受害者,起碼還給臺灣的菁英們公道。
從原住民的轉型正義來看,蔡政府所想要「轉型」的目標是從荷蘭時期到國民黨來台的所作所為,2016年8月1號蔡英文總統曾說:「四百年來,每一個曾經來到臺灣的政權,透過武力征伐、土地掠奪,強烈侵害了原住民族既有的權利。為此,我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部分節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所知道的原住民歷史,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站在被侵害的一方,不管是荷蘭人的統治、清朝人的驅趕與通婚、日本人的壓榨、國民黨政權的欺負等。上述這些政權,似乎都沒有在結束統治時,對原住民道歉。而我並非想要凸顯出蔡英文總統有對原住民道歉的行為,而是想要表達,為什麼需要原住民的轉型正義。從政府的角度來看,他們對於欺壓土地上的人民不感到一絲過錯,但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所作所為,其實侵害到原住民的文化全甚至是生存權,原住民轉型正義有一項任務即是要保存、推動原住民的文化與逐步推動自治。就文化而言,我想保存了原住民的文化,更能展現出臺灣的獨特性與民族包容性。但就推動自治這件事而言,可能會讓臺灣政府與原住民的自治上產生矛盾,例如:擁有獵槍與臺灣管制槍枝的政策。轉型正義的程度與範圍是我們可以去思考的問題,不過起碼我們的政府有作為,身為漢人的我,想說:「對不起,原住民們!我的祖先甚至是政府曾經做了對你們不義的事情。」而我想轉型正義最難實踐的就是對平埔族吧!畢竟從17世紀以降,平埔族早因通婚或同化甚至是彼此間的爭執,消逝在台灣的多元文化之中。我想政府也可對這方面多做努力,該如何考證凋零的文化等。我想這就是同化可怕的地方吧!平埔族甚至是原住民並沒有文字作史料的記載,因此在文化同化的同時,也是在抹去他們的文化。魏德聖導演的新作品:臺灣三部曲,即是以「平埔族」為出發點。我想這也是展現臺灣多元價值的一部分,告訴臺灣甚至是世界,我們有多特別吧!不過我想光是考證就會耗掉一定的成本了。
而講到文化,我想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老師所提及的「閩南客」、「外省客」,雖然閩南、客家、外省的文化在台灣屬於大宗的文化,但可以探討的是,他們的認同與歸屬,不知夾在兩個文化中間的人們是否有夾心餅乾的感覺?或是其他。
光電112 王俊翔
這次的上課主題是關於族群的議題,老師提到了三種族群建構的理論:原生論、結構論、建構論,其內涵為分別為:具有共同血統、文化、語言或是歷史/重視後天的族群認同而形成的族群/經由外在環境與本身個體共同形成族群認同,族群可能會隨時間而去改變的理論,這些都是我初次接觸到的理論,很新奇,同時也覺得略為深奧。隨後便連結到了台灣自己有的族群,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特別以原住民的語言命名的自強號太魯閣號和噶瑪蘭客運,面對從未接觸過但卻在生活周遭的火車和客運,我想有機會的話,我會去坐坐看。
人發112 曾霖耀
族群建構論 :
原生論: 先天特質影響(生理特徵)
結構論: 歷史結構分類(宗教)
建構論: 族群概念被建構
台灣是擁有多元族群的社會,除了台灣四大族群 : 福佬、客家、原住民、外省人,現在還有許多外籍配偶與東南亞移工來台,但是這些族群究竟如何界定?
台灣名稱從葡萄牙人稱呼的福爾摩沙,接著是東都、東寧,日治前期的台灣民主國到現在的中華民國與台灣之爭議,我們其實沒有久遠的國民。相對的,台灣土地上的人們也不容輕易定義,例如中華民國剛成立時的五族,到現今中共已有五十五族。 賽德克族在日治時期是泰雅族、客家人被歸類成廣東人等。由於當時官員見識不廣,台灣的族群被胡亂分類,讓原有的文化被逐漸同化、消失,這樣是文明資產的損失。因此現在政府開始重視原住民與客家文化,把火車冠上原住民的名稱,成立相關影音頻道,是很有意義的一步。
老師提到一個有趣的名詞:福佬客,是指客家人為了融入閩南人的族群而自稱是閩南人,和原住民漢化的道理差不多。這個現象雖然保障了自身的安全,不過會加速弱勢族群文化衰退、消失,如何在多數人的文化下同時保存自己的族群價值,是值得注意的事。
在非洲有許多國家、族群被殖民者圖方便而隨意劃分,造成同一族群在不同國家、不同國家存在2大族群,這個行為造成非洲內戰頻繁,邊境的界定也不明顯,甚至發生了盧安達大屠殺,這些都是族群劃分不良的例子。
英語111 孟思婕
這次上課討論到的主題:
族群中心主義
討論台灣原住民
魏德聖新電影:台灣三部曲
之前有聽過魏德聖的新電影,只是有點忘記了。這次再次提起,之後會關注這個電影的消息。
地理111 梁軾猷 40723141L
一開始說明原生論、結構論和建構論的分別。原生論:原有特質劃分,如血緣、髮色等。結構論:因歷史結構和社會結構而劃分。建構論:從族群概念建構出來。然後講解台灣族群的歷史和分佈,台灣四大族群:福佬、客家、原住民、外省人。要認同自己是甚麼人,其實是一件蠻有趣的事,因為你可以根據出生地或國家去得到一個身份,或是認同自己長期生活的地區的歷史文化而獲得身份,我個人是比較認同結構論和建構論的概念。
人發110 吳睿彥
今天討論了很多台灣的不同族群,包括:原住民、客家人、閩粵人等等。在早期有不少族群都會被歧視,甚至有著不平等的待遇,是到了近年來,因為價值觀的改變,這些負面的觀點才漸漸消除。最明顯的部分就是政策的走向,現在有很多政策和法條都是為了少數民族而制定的,目的就是要平等的對待所有在台灣的居民,讓每個人都能有基本的權益,並有力量可以為自己的權利發聲。就像課堂中所提到的,我們要試著打破舊有的「族群中心主義」,因為在台灣生活的人並不只是漢人,還有許許多多不同文化和樣貌的族群。多元的族群一起生活,可能在價值觀或文化習俗上會有著差異,但是這些差異卻也為社會畫上了不一樣的色彩,我們應該要學會包容、友善,並尊重每個族群,試著去瞭解不同族群的美好。
國文112 詹靜宜
族群建構論
1.原生論:強調原有特質(文化、血緣、髮色等)
2.結構論:強調歷史結構和社會劃分
3.建構論:為「變動的」,在特定的文化中由外在環境與族群內部對話形成
我想到幾年前國慶主持人何偉綸以開玩笑的「邵太太打卡,阿薩不魯哥,被嚇得跑走啦」16字介紹台灣原住民族的族名。
(原文網址: 原住民為何超氣「阿薩不魯哥」? 網友神比喻讓你秒懂 | ETtoday政治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61011/790920.htm#ixzz6Ma7ZudDz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這牽扯到的其實不單純是對某一文化的不尊重,更多得是成見,是既定的一種「我族中心主義」打從心裡覺得對方是次文化,進而說出這種有些「自以為幽默」的言論,然而這並非帶有惡意,很多時候是長期強勢文化的滲透造成這樣的現象。我認為這樣的議題浮出檯面不是壞事,反而能增進我們去重視這個議題,進而反思。
彭晨芯 華語109 40585125I
台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國家,包含所謂原住民族、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四大族群,甚至晚近更有東南亞新移民族群的加入。這樣多元族群的背景形塑台灣豐富多樣的文化,而觀察族群關係的歷史演變以及族群意識的發展,這不僅是一段台灣人的多元族群文化融合發展認同的歷史,更是多元文化的命運共同體更創造台灣國家建構的歷史與未來。
族群建構論
原生論:黑髮、金髮,原有特質劃分。結構論:因社會結構而劃分。建構論:族群概念是建構出來的。
資工111 許庭瑋
其實我在之前很少去關注台灣原住民到底有幾族,只知道國中所教的有高山族及平埔族之分,對於現在越來越多原住民的種族被區分出來我覺得是件好事,因為不但可以讓他們更了解自己的祖先來源還能增進他們的族群認同感。
at 5:27 pm on May 1, 2020
國文110吳宜曉
其實原本就對台灣的原住民不甚了解,今天聽老師提問同學才知道原來台灣有那麼多獨具特色的原住民,我很訝異原來台灣充滿獨特的文化特色。但其實即使同在台灣,但是每一族的原住民還是發展出各自獨特的特色。所以如果我們可以多去認識多去了解會多發現台灣的美。
國文112 林芙戎
今天老師以族群建構論開啟課堂,包括原生論、結構論和建構論。課堂中提到了關於平埔族,當老師問大家說知道台灣有哪些原住民族的族群時,我發現自己僅對於目前還有較大群體的高山原住民族較耳熟能詳,對於平埔族族群,除了如凱達格蘭、西拉雅族等課本上有介紹過的族群外,顯得相當陌生。
我曾經有透過家裡戶籍資料調閱日治時期的部分,查閱自己家裡的族群身分,(這部分老師在上課也有提到) 不過其實我無法看得很清楚,因為身分的章有些模糊,由於一般民眾只能取得謄本的緣故。所以其實我還是無法清楚探知上上輩的族群以及自己身體中流的血液到底有哪些族群成分。
電機110應仁翔
應該慶幸的是我小時候讀的國小很多元,有很多原住民跟新住民,學校對文化交流的活動也很推從,常常會跟其他國家或是其他學校的人做拜訪交流,所以並不會別不習慣與其他種族的人相處.
歷史110 林旅逸
由於我是一個很喜歡原住民的人,這堂課也讓我學會了很多對於一些原住民有關的知識,令我收穫滿滿。
人發111 陳品妤
本周的課程內容一開始提了原生論、結構論和建構論,分別強調的是原有的特質、歷史結構還有外在環境。接下來又提到了台灣主要的四大族群,福佬、客家、原住民、外省人,經過這堂課我才知道,原來台灣的原住民已經有了16族這麼多了,而當老師在課堂上介紹平埔族我才發現,自己對於平埔族的認識相較於高山族真的少了很多,從國小到高中的社會和歷史課本總是會介紹到原住民族群的變遷、分布和習俗等等,我們對於高山族總是耳熟能詳,但是對於平埔族的認識卻寥寥無幾,能脫口而出的大概就只有凱達格蘭、噶瑪蘭和西拉雅族。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認為我們應該在教育上作出一些改變,讓平埔族更加被大家看見,讓大家看見更多元的文化,以及他們為族群所做出的努力。
國文112 葉瀚洋
老師在課堂上提到三種族群建構論:原生論、建構論和結構論,也提到了四大族群:福佬、客家、原住民和外省人,現在也有人加上新移民而成為五大族群。在我的家香港也有四大族群:廣府人、客家人、蜑家人及閩南人,我們稱之為「嶺南諸族」,因爲這四種原住民都居住於嶺南邊陲。到現在當然亦有以中國人為主的新移民。香港的主要原住民爲廣府人,明初從廣州南下香港農耕,是最早遷徒到港的原住民。而我是一名客家人,我的祖先起源於粵東丘陵的畲族,並與南遷的漢人融合,由廣東、福建等地南下到港農耕。由於較廣府人後出現,因此稱為「客家」,並被趕到較偏遠的北部,如新界、牛池灣,鄰近中國深圳等地,是香港第二大的原住民。但港府並不像台灣政府保護及推廣原住民的語言和文化,並沒有設立客家委員會等機構,反而加大輸入中國新移民,企圖消滅香港的本土文化。我認為每一個人都可以為保護本土文化出一分力,例如多跟長輩講客語、認識客家節日或飲食文化,才能維護本土的文化多樣性,使國家成為「文化熔爐」。
社教110 任麗好 40602056E
這星期的課程內容十分有趣,老師分別講了台灣許多族群,如: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外省人以及新住民,並提到三種族群建構論:原生論、結構論、建構論,讓我更了解到台灣這個地方。作為一個僑生,對於台灣的本土文化和歷史並沒有很大認識,對原住民的認識只限於學校內的原住民同學,以及在大一所看的一本有關原住民的書(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從書中的人物角色中了解那個時代的台灣政府對他們所做的不公不義之事。但幸運的是,現在的台灣社會漸漸改變,成為一個民族大熔爐,接受不同族群的人。
歷史112 黃珈醇 40822053L
本周老師介紹台灣的多元種族,其實以往課本中便提過諸如原住民族有16族,有平埔、高山之分,從他們從古至今的名稱也能看到官方乃至民間對其態度的轉變,但我們儘管從課本上學習到這16族的名稱,但這只是一個扁平的敘述,我們對其文化還是不了解,對於實現多元族群的價值尚有努力的空間,希望我們不只能保存其文化,更應將其發揚、介紹給他人,從而建立族群認同。
英語112 林法蓉 40821123L
在課程最初,老師以族群的定義來開始今天的課程內容,我覺得很有趣的是,大家對族群都有不太一樣的認識,基本的概念大致相同,但描述起來還是有些些微的差異。而後老師接著介紹三個族群相關的理論:原生論、結構論和建構論。原生論又稱為本質論,由原生論的觀點而言,琪取決於一些與生俱來的特質,例如血緣、長相膚色和語言化等。結構論則由現有的社會文化劃分,其強調歷史結構。最後,建構論的論述是,當今社會的族群認同建立在彼此重新詮釋的交互中,簡單而言便是一個群體中的成員認為彼此有共同的來源,例童共同的生活經驗、共同的歷史記憶等。
Comments (2)
鄧羽涵 said
at 7:01 pm on Jun 26, 2020
今天的課程先提到了關於族群的相關理論,像是原生論、結構論以及建構論。然後介紹了台灣的許多族群,例如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等等,中小學時學到的課本上的知識都十分片面,經過這堂課老師的講解,我對於台灣的族群有了更多了解,收穫良多。
鄧羽涵 said
at 7:22 pm on Jun 26, 2020
生科112甲 鄧羽涵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