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and Slack.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08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林法蓉 2 years, 8 months ago

教育110 池欣欣

Gap Year這個概念非常有趣, 現今思想開放的社會氛圍,使得人們更注重娛樂性質。許多人在畢業後都會選擇「慢一些」步入社會,或許是擔心若現在不完成自己的願望清單,進入職場後邊沒時間完成;亦或是想要累積經驗。除了這些理由,也有一些人是想要在進入職場前,先深入地瞭解並規劃自己的未來。我的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畢業後先到其他國家旅遊,但前提是自身家境能夠負擔這樣的狀況。若是我,我會安排一年的時間進行打工換宿、旅遊、學習音樂,制定一些小目標。


數學111翁祺展

本次課程談到了gap year,我覺得空檔年是挺符合含意的翻譯方法,國外的青年會有一年的空檔,去環遊世界、打工換宿,不但增進自己的視野,也增加自己的經驗,在這一年若學到任何知識及經驗,可以應用在未來的生活中或工作上,我覺得台灣人較沒有這個觀念,是因為可能會覺得完成學業後便要與工作接軌,立即學以致用並開始賺錢,但我覺得gap year是很好的觀念,可以讓自己多累積一年的經驗,去體驗真實的社會,如此一來找工作也會較容易,可能也可以增進自己的語言能力。 


機電109 詹森

我本身一直以來都有在自己的生命中期待能有一個 gap year,主要是我覺得如果有一天我出社會了,我會覺得自己就要被社會的世俗給就此綑綁,我會想要能有一年屬於自己的一年到處看看到處走走,讓自己的生命不留遺憾而不是被處處追著走,大學讀完去工作,工作買房養小孩,想給自己個為自己而活的機會去體驗人生,否則我不希望自己哪天老了,回首發現自己過得毫無價值。 


生科109 閻思豪 

剛上大學時,對打工度假滿有興趣的,當時所得到資訊多是在澳洲做一些體力勞動的心得分享,老師提到有一些華語系的同學利用打工度假的簽證,在當地教華語。原來打工度假的工作類型可以有其他選項。這次課程中,老師也有提到「Gap Year」,這讓我想到高中國文課本中楊牧先生的〈壯遊〉,現在只記得文章中好像有一句大意是在旅行中尋覓自我。壯遊的過程中除了認識這個世界其他的可能性,還可以通過體認不同於自身的文化脈絡,來定位自己、了解自己。或許在某種層度上也可以將這種遊歷看作博雅教育的一部分。 


教育112 施俐綺

記得在高中的英文課老師曾提過Gap year 也就是壯遊年 ,我覺得這在臺灣一定相當少見且是多數臺灣人無法理解的行為。許多臺灣人對於升學上的觀念其實相當傳統且狹隘,總是認為要一直一直往上升學、不斷學習,最後拿到一個好學歷才能在未來有所成就。但在學習知識之際卻都忘了培養未來真正所需的能力,也才導致產生許多所謂高學歷卻無法找到工作的問題發生。或許我們該丟棄那些既有的觀念看待這個社會,要在這個社會上擁有足夠的競爭力及不可取代性,最重要的是自己擁有的專業技能,而不只是那些厲害的文憑。希望我在大學四年間也能夠出去開拓自己視野,並且獲得真正所需的能力。


國文112 詹靜宜

國際移動力包含三項:

1.專業能力2.語言能力 3.適應力

由於許多國內市場都已經飽和,年輕人不得不向外尋求發展機會,帶得走的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本次課程提到「Gap Year」也就是所謂的壯遊年、空檔年。這實在很吸引人,我高中時就曾聽過這個名詞,當時好希望台灣也能有這種制度,畢竟讀書永遠都不嫌晚,但若能趁早去看看世面,好好探索自己想追求到底是甚麼,不是可以避免走更多冤枉路嗎?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終日埋首於書本的知識,沒有針對性也不夠專精,萬一大學科系也因此沒有好好根據自身興趣和能力選擇,只是依照分數,未免太可惜。器物尚且要用對地方才能發揮作用,人又何嘗不是呢?因此我覺得如果我能自己選擇,會願意出去遊歷這一年,好好靜下心來思考自己要的到底是甚麼,也能藉機陪陽國際移動力。


 

國文110 40620326L

本週最有吸引力的內容就是空檔年(Gap year)!

我認為能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出外看看世界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就好像一學期或是一年的交換學生,定義和空檔年非常相似,但是很可惜的是,COVID-19的疫情肯定打亂了許多人的人生規畫,還是希望全球疫情能盡快趨緩,否則經濟又要走入蕭條的景況了。另外,我對「空檔年/壯遊年」一詞的感受很深,是因為一位認識的學姊,便在她大學畢業後為自己安排了這樣的一年,每每看見她在澳洲到處遊玩、結交不同國家的朋友、體驗他國的文化就好生羨慕,但是當時的我還在高中苦讀,心裡就想著未來一定也要為自己闖蕩一次,也想趁著這個機會打工度假,不過沒有年齡限制的國家似乎很少呢。那位學姊也告訴我老師上課提到的「國際移動力」(Global mobility)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國外的每一天都要接觸不同的事物,也要願意打開心胸和國際交流,而語言能力和適應力都是必要的,也能透過身處不同的環境以提升自我諸多方面的競爭力。總之,我覺得空檔年、打工度假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也可以藉由這樣的時間好好認識自己~

-----------------------------------------------------------------------------------------------------------------

 

國文112 顏筱彤 40820125L

    今天的課程主題為「國際移動力」,在這個全球化的社會之下,能夠越有彈性地去適應不同國家環境的人,未來的發展就能夠比別人多出一大截。

    國際移動力包含三項:

    1.專業能力

    2.語言能力

    3.適應力

    而「打工度假」是一種幫助我們培養國際移動力的方式。許多國外的大學生在畢業後都會給自己一年Gap Year,在進入社會前,先讓自已四處去體驗整個世界,如打工度假、背包客、打工換宿等等的。我認為這一年是極其重要的,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探索更多以往在學校未曾發掘的潛能。我想,大學畢業的我也會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去充實自己的人生歷程,同時也脫離舒適圈,變得更加獨立。


 

 

國際移動力

 

移民國家

 

現代國家移民

 

技術移民/投資移民

 

打工度假


教育112 李麗恩 40800229E

這次的課程讓我最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老師所説的Gap year。指的是外國學生在進入下一階段的深造之前,先騰出一年的時間親身實踐的方式,去體驗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或生活方式等。我本身對於這個名詞在這堂課之前是完全陌生的,但是我有聽過身邊一些人因爲不想繼續念書,或對未來很迷茫所以選擇暫停現有的生活模式,休息、旅游等等。但是,我看到的很多案例往往都是比較負面的,很多人都在這期間更加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變得越來越懶惰不想付出努力,只想沉醉在當下“尋找自己未來”的日子。所以,我個人的看法是,其實我們本來就應該要先在念書時期就多多探索,而不是要畢業的時候才開始焦慮,浪費時間,但是也有一些人從以前就一直在探索了但是還是找不到方向,那我建議可以多多到不同領域工作,吸收經驗等等,而不是選擇浪費時間和金錢在所謂的“尋找未來”。最後,我相信Gap year的本意并不是想要大家浪費時間,但卻被一些人濫用,才會讓很多人對Gap year有了畸形的想象。


設計109 劉安琪

關於這次課程提到的國際移動力,包括語言、專業與適應力等,我個人也覺得很重要。在接納多元文化意識的建立上,這是必需培養的能力。像是GAP YEAR等,都是很好的認識世界文化、理解多元社會的管道。在全球化競爭的現在,國際移民十分普遍,具備移動力即代表能爭取更多機會。在台灣,也有來自世界各國的移民。印象深刻的是最近隨著youtuber這項新興職業的出現,youtube上有越來越多移民來台或來台讀書的外國人透過影片介紹自己國家的文化、在台灣體驗到的文化差異等,我覺得透國文化交流而能認識不同文化間的融合與碰撞,真的十分有趣。我也有一次交換留學的經驗,在去國外前自己很怕不被接受、無法適應,但嘗試後才發現其實國際間的移民現象真的很普遍。雖然雙方多少有一些成見,但透過彼此文化間的交流,文化的融入並不是很困難,反而培養了廣闊的胸襟去接納不同文化。未來也想嘗試打工度假、成為技術移民等,挑戰讓自己有能力在不同國家生存。


國文112陳俞文 40820118L

交通越來越發達的情況下,國際移動力已成為組成現今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環,跨界的工作、學習、移民等等,早已司空見慣。最貼近我們現階段的不外乎打工換宿、gap year(俗稱空檔年或壯遊,其實就是到陌生之地去擴展新視野,學習課本以外的新事物)等等,許多人藉由這些跨國界的活動來確立自己未來的方向。而在台灣最常看到的國際移動,就屬移民的部分,許多人因婚姻、工作等等來到台灣,像是新住民或是國際移工,常常一個班級中有一小部分的同學的母親來自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或是中國。從歷史脈絡來看,美國、中南美、奧地利、澳洲、比利時等國就屬移民國家。國際移動使這個地球村變成民族的大熔爐,充滿多元化的樣貌。


 

公領112 李易 
今天的課程提到了GAP YEAR,是國外很流行的培養自己國際視野的計畫,然而也因為文化差異的關係,台灣好像不太會有這樣習慣。我認為去到其他國家去體驗他國的生活是非常好的契機,尤其對於還沒有明確未來目標方向的人。而在台灣,我想相對應的大概,有打工度假,我也相信打工度假也能換來許多的經驗與思考方式,也是藉此體驗不同文化背景及培養國際移動力的好方式。


電機系111李婕妤

老師在這堂課的一開始就說明了趁自己年輕,培養國際移動力的重要。這個關年期時與前一堂講的全球化有關,因為國際間的關係越發緊密,人才流通也變的頻繁,台灣也屬於地球村的一環,所以國際移動力至關重要。年輕人多半比較能接受新文化、新資訊,包容並適應與自己不同的風土民情,這一能力是培養國際移動力所需具備的;另外外語能力也是需要加強的,這樣才可以與別人溝通;接著需要專業能力與世界接軌、被國際認可。


國文112邱于晏40820104L

本週最大的議題是「國際移動力」,國際移動力由個人的專業能力、在當地從事工作等級的語言能力、以及適應力所組成,有別於以往,現在的青壯年更有機會至國外增進自己的實力,不論是實質上的語言能力或是抽象的應對能力,都是人生難能可貴的機會。課程的後半段也提及國外流行已久的「Gap year」與打工度假的新文化、生活模式,越來越多人懂得運用資源來充實自我而不是怨天尤人等待機會出現在自己面前,我認為是我們這個世代進步的關鍵。


這次的課程提到了gap year。其實在這堂課之前我從來沒有聽過這個名詞,經過老師講解我也稍微查了下資料才比較理解。對於國外盛行的gap year我認為他有一定的好處,就是能夠讓一些還在迷茫的人有更多的探索方向。但是,我個人認為弊端還是佔了較大的部分。我認為一個人要探索方向並不是到了要高中畢業才開始探索的,當然也有少數到了畢業還在迷茫的例子,但是我認為要理清自己的方向其實可以通過到各個領域打工,深入置身於其中又能勞動賺錢,我認為才是更實在的方法。若通過gap year我認為會增加了人的惰性,一旦習慣了那樣的日子,便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反而還會因為停滯不動使得自己未來的生活更加迷茫。

當然,我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些人會因為在努力中取得成就感變得更積極上進,但有些人會因為在壓力的氛圍而越來越失去動力;有些人會在休息中充實自我,更好的向前邁進,但也有些人會因為享受怠惰而越老越後退。所以總的來說,不管有沒有gap year,勤奮探索,或是積極上進一切都看個人是否願意推動自己前進才是重點。


人發 112 陳昱安

這次上課提到了兩個很有趣的議題,打工度假與 gap year 關於打工度假,其實我們經常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有相關經驗的人的分享,然而在現在台灣老一輩的人 ( 父母輩等等 ) 的觀念裡,似乎還是像老師上課所提到的,有些人可能在聯想時都偏負面,覺得打工度假像是去國外做台勞等等。我的表姊今年 25 歲,她前陣子跟大家提到她想去澳洲打工度假,有部分長輩認為趁年輕時多出去闖闖不見得是壞事,尤其像這樣的活動又有年齡限制,但也有部分長輩認為打工度假是不切實際、浪費時間的行為,極力反對,因而讓表姊取消了念頭。所以在上完課後,我重新與表姊聊起打工度假的話題,彼此分享、交換完想法後,她說似乎又激起了想去外面看看的念頭!

另一方面,在某些國外的小說或電影中, GAP YEAR 在他們的文化底下看來是稀鬆平常的事情,有些年輕人會利用高中升大學的空檔,有些人則是利用大學時期或出社會前的時機。但放到我們的文化中,當表達自己想出國去探索時,可能多數人會得到的答覆是請自己好好讀書或找個好工作比較實際,我想,這也是因為文化所帶來的差異吧。

我認為,若在時間、經濟方面皆許可的情況下,能出國開開眼界、體驗不同的文化、民俗風情等等絕對是非常值得的,畢竟實際造訪當地可以吸收到的絕對比閱讀紙本或影像資料來得更多,也許在這趟旅程中,會有超出自己預期的收穫也不一定! 


音樂112沈仲琪

  老師上課說到國外的小孩有Gap Year,但台灣基本上是沒有這個傳統的。我有位同學的姊姊在澳洲打工了將近五年,最近回來台灣創業,他已在澳洲存好創業基金才回台灣開店。然而,我常常聽到人家說在國際打工時存到人生第一桶金,所以在我高中上大學時我有想過要計劃在大學畢業後的第一年出去打工度假,我也將這個想法跟我家人說,但我得到的答案是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去其他國家做一些初級勞工,不如在台灣好好讀個碩士出來找個比較好的工作。但我的想法是我應該趁年輕出去看看世界,以自己的力量在國外生活看看,賺錢不是目的,而從中獲取的經驗才是重點。


華語系_陳玉容_40784262i

越南移民的故事 

根據行政院性別平等會於2020年2月13日更新的資料,截至2019年底為止外籍配偶人數共有557,450人,其中光是來自越南的配偶人數就有108,997人。若是每一對新人至少生下一名子女,那麼至少就有10 萬以上新二代子女身上流有越南的血統,儼然已經成了中國以外人數最多的外籍移民。而我自己本身就是越南人,來台唸書後嫁給台灣老公。此外我的親姊妹、表姊妹也都嫁給台灣人。所以今天我想介紹的,就是我的表姊鍾麗燕的故事。

我的表姊和我一樣,來自越南的同奈省。越南同奈省在越南中也是華僑、華裔人口數一數二多的地方,好比我的祖父母祖籍就是來自中國廣西,外公婆祖籍則是來自中國廣東;所以從小我們就常常聽到廣東話、客家話等廣義的中國話,甚至直到現在我們家人和高齡九十幾歲的祖母聊天,使用的也是以廣東話為主,比較少使用越南話。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因素,我的表姊嫁給了我的表姊夫吳盛松──住在竹東客家莊的客家人。

五年前他們在住家附近開了一家越南小吃兼越南雜貨店「麗宴」,在當地頗有名氣、生意興隆。去年九月多客家電視台的新開設了一個「活力新故鄉」的節目,意義重大的第一集就決定採訪我的表姊一家人,製作了將近50分鐘的節目。我將YouTube的連結放在最後,如果老師有興趣的話,也請老師看看。

說到跨文化,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不同文化間的相異之處。但如果真的差異太大也不見得能夠包容得過來,總是要異中有同才能減少摩擦,所以我今天想來分享台灣跟越南文化中相同的部分。比如說節目中也有提到的,我表姊的表姊也是嫁給台灣竹東的客家人,不過因為她在越南的家人也都是客家人,所以夫妻之間不論是語言溝通或是飲食文化,幾乎是完全沒有問題。另外我的先生也說,他覺得越南的飲食說不定要比日本還接近中華文化。台灣,尤其是台北,可能是因為受日本殖民的影響,覺得吃生魚片、冷的壽司或小菜這些很平常,但是其實中華料理中很少吃冷的或是生的食物,有些老人家出國去日本、歐洲玩,光是吃這一塊就很不適應。而在這點上越南也是一樣,基本上食物都要煮熟了才吃,尤其肉類、魚類沒有辦法接受生食。

此外由於越南曾經受到中國古代王朝統治將近一千年,因此越南文化受中國影響很深。就拿文字來說好了,越文中有所謂的「漢越詞」,發音要嘛跟國語很像要嘛跟廣東話很像,因為本來就是來自中文,或是收到中文影響而產生的詞語。而漢越詞在越文中佔了有將近八成,光從這一點就能知道中國文化對越南的影響之深。再比如說我們越南也過農曆新年,也會去廟裡拜神拜菩薩,也知道「西遊記」這類中國的民間故事,甚至連金庸小說都有翻譯成越文版的。重視傳統孝道、家庭倫理這點也跟中國文化一樣。

當然,現在一般台灣人說到越南配偶,可能還是以負面的印象居多。不過造成這樣的因素很多,可能有婚姻不是建立在愛情上,甚至帶有金錢交易和詐騙的因素在,已經不單單是兩種文化交流的問題而已。不過今天我想分享兩種文化中相同的部分,希望能讓台灣人對越南有更多的了解。

 

《活力新故鄉》EP01:越南X鍾麗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7U5bHhh8wQ  (48:59)

 


 

 

臺文系111林芳汝

老師上課提到國際移動力,說明打工度假遇到的問題、或執行前的計畫等等能力都可以增加國際移動力,這一點我超有感覺的,我有個朋友去年暑假到德國「打工換宿」,過得相當精彩,他就跟我說了大概的申請流程,後來我也自己上網搜尋了很多關於打工換宿的事,打工換宿要透過媒合網站,可以自己選擇雇主(當然雇主也會篩選員工)。而打工換宿跟打工度假是不一樣的,以下簡單說明不同之處: 

打工換宿

勞力換住宿(+三餐)

無年齡限制

工作內容:大部分是幫B&B工作,有些是到家庭幫忙煮飯、帶小孩、遛狗等等 

打工度假

勞力換金錢

有年齡限制(需<30歲)

工作內容:美國大部分是到遊樂園或國家公園工作為主,澳洲則是農場採收或到屠宰廠工作等等

在我畢業後第一年,我會把它當我的gap year,在這一年去國外打工換宿也好或者打工度假,去看看世界、增廣見聞,我覺得很多人生的知識、技能都是在無意中獲得的~

 


電機系110  蘇子涵

上課的時候,老師有提到不同種類的移民:第一種是投資移民,第二種則是技術移民。簡單來說,他們像該國家提供金錢或者是技術,以助國家的發展,所以國家接納他們成為新移民。然而老師說,婚姻移民不納入討論的移民中,因為婚姻移民主要是建立於對人權的重視。舉例來說,EB-5簽證是美國移民局為了投資移民所設立,申請投資移民者需要對美國企業投入至少500,000美元,才能有機會得到綠卡。常見的移民國家有: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和新加坡等等。另外,今天上課印象最深刻的是,當代社會對於30歲以下的年輕人有特別的權利,叫做打工度假。加拿大尤其特別,開放35歲以下的人申請打工度假。打工度假的好處是可以培養國際移動力,讓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如:語言能力


社教系111 張亦萱

今天上課提及了國際移動力,而談到移動力,就不得不說起移民的議題。隨著交通愈趨發達,人們往返各個國家的次數也愈發頻繁,這種國家界線模糊化的現象,為世界帶來了廣大的移民風潮。針對國際移動力,老師給的定義是這樣的:「一個人可以在不同地方工作的能力」,其中涉及了三項,分別是專業能力、語言能力,以及適應力。前述三項素質的基礎越高,個人的國際移動力也越高。近來,國家正積極培養人民的國際移動力,使之能夠融入各式不同的社會。如此不僅能促進國家間的多元交流,亦能增廣個人見識。像近年興起的打工度假,就是這樣的模式。


 

英語112 賴維佐

今天老師提到了打工度假與國際移動力的關係,以及Gap year 的概念,老師有一句話我記得很清楚,趁著自己年輕,培養自己的國際移動力,多多培養自己的語言能力以及專業能力,打工度假雖然有它的風險在,但是它是一個讓你體會不同文化背景的方式,擴展自己的視野。Gap year 空檔年它有兩種意思,一個是你如果浪費了這一年對你來說就像Gap 一樣,像是無法被填補一樣;另一個是你用這一年去揮灑青春的汗水,做點對你來說有意義的事情,空檔的時間是讓你充實或著增進自己的能力。

 


 

衛教112 楊之嫺

這次上課的課題跟我們其實有相當大的關聯性,因為在大學的下一個階段,朝向國際發展也確實是我們現在的一大選擇之一,不論目的為何,若是能在年輕時還有時間到國外看一看也是體驗不同生活及培育世界觀的好方式,而其需具備的便是語言能力、專業力及適應力等等,而到國外培養國際觀這膽老師提到韓國現今有很多人都會先在小時候便先送出國讀書,等到大學再回到韓國本國讀書,其實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畢竟很多觀念想法習慣甚至是語言都是在年紀小便養成了,且在小時候就能在不同地方待著確實也能在這個全球化的世代下融合得更好,而我們現在或許已經錯過了那個階段,但老師所提到的另一個方式卻是我們現在可以嘗試去爭取的,那便是 gap year ,留給自己空白的一年去填滿它、豐富它,其實有點像國外的壯遊一般,在外地自 探索一番,在這過程中培養能力且養成更加成熟的人格,當然如果能力沒有辦法老師也有提及到另一個相當不的資源便是打工度假,能有著正式的身分到國外工作生活也是一個更好的歷練,已具備更好的國際移動力以符合未來市場的需求。


國文112 梁嘉妤

        交通發展迅速,各地往來也很方便,移民在各國當中不無少見。

        這讓我想到華人最早移民美國約在19世紀,當時美洲開發,舊金山發現金礦,西部鐵路需要人力建設,許多來自中國南部的移民決心開拓新領域,卻開啟一段華人移民美國的血淚史。

        和現今的多元觀念不同,當初的美國對華人帶有極強烈的歧視,不僅在華人欲前往美國的移民關卡「天使島」百般刁難,且在1868設立排華法案,儼然以整個國家為首帶動迫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才撤銷,長達約80年之間,華人在美國多從事洗衣業、餐館等白人所不接觸的行業,為了在異鄉有後盾及慰藉,華人多集中居住,也成了唐人街及華埠的前身。

        現在的我們很難想像當初的華人是如何度過那艱困的歲月,甚至很多人不願再回想當時的點滴。然而現在各國對於移民的包容度可說大幅提升,除了最普遍被接受的婚姻移民外,源於國際人道救援的想法,許多歐洲國家即接收來自中東地區的難民,難民同樣屬於移民的一種,只是他們是強迫移民,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難免遭到他人側目,也可能因文化不同而產生衝突,因此時而可見歐洲對是否繼續接收難民議題的討論。

        另外,關於Gap year,則讓我想到楊牧《壯遊》一文,壯遊一詞最早是用於歐洲貴族弟子們花費數月或數年,遊歷各國開眼界的旅程,有過這段經​​驗,才算是完全成長了,和空檔年有異曲同工之妙。我認為這段旅程是否有意義取決在個人,當你真的在這段時間中有所成長,或學到了什麼,那麼就算他人對此抱持質疑甚至嘲笑,那也無妨。


社教112 林小媛

 

國際移動力

1.語言

2.教育

3.工作

 

雖然小小的台灣,但因為多元的組合,所以也算一種「移民國家」,國與國之間的推、拉力,國際移動力是一種反映國家水平流動力

的標準,除了國際語言英語的重要,還有各國教育與專業工作的交流,今天聽老師講解後,反觀到自己的社會教育系,真的還不知道

有什麼專業是可以拿去國際交流的,畢竟各國的教育不盡相同,難有一貫的教育方式可以定義。

 

Gap Year-空檔年、壯遊年

 

第二堂的內容提到Gap Year的概念,我上網查了資料,有找到另種翻譯「壯遊年」,壯遊二詞的概念源自於歐洲國家,歐洲的小孩相對

於東方有較獨立自主的生活,利用自己人生中空白的一年去旅遊、去遊學、去玩,算是充實自己的一年。當我第一次聽到這種經歷時都

覺得這是有錢人的活動,畢竟要有一定的資本支持才能讓你去實踐,但身旁依舊有許多朋友去許多國家打工換宿,甚至去澳洲賺取第一

桶金,我認為老師提到,許多人都說是去當台勞,但許多工作是有專業性,除了提升自我能力外,不然大多都是勞動性工作。

 

其實我,到現在,都沒有出過國。

可以說我見識短淺像隻井底蛙,但由於我是原住民的關係,每到寒、暑假都要回部落幫忙,說要出國玩真的沒有什麼時間,家裡也沒有

多餘的金錢出國,但經過今天的課程,在我有生之年一定會把打工換宿或壯遊納入我的人生計劃中!


英語112 陳禹文

國際移動力的課題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老師提到國際移動力是一個人可以在不同國家工作的能力,其中又包含了專業能力、語言能力、及適應力,國際移動力在現今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擁有精緻優質的國際移動力會大大提昇在這個世界的重要性,但並非人人都能擁有好的國際移動力,完整的國際公民素養、因地制宜的專業能力、宏觀的跨文化視野、可以從事專業工作的語言能力等面向都是影響一個人能不能擁有國際移動力的要素。世界很大,除了待在台灣外不妨多到國外走走,會發現外面的世界充滿了許多不一樣,唯有保持一顆開放的心才能在矛盾中找到圓滑之處。除此之外, gap year 的概念也是課堂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世界各個角落充斥著希望及學習機會,這一年不會是浪費、虛度的一年,反倒會是探索自我、認識自我的機會,打工度假一直以來都在我的計畫之內,想利用這段時間接觸不一樣的文化、學習與不同背景的人相處、體會人情冷暖,若此生有機會完成這件事,我相信必定會為我的人生開拓全新的視野。


工教112劉玟辰

在現在這個資訊與交通發達時代出國工作、留學以成了很普遍的事,而現在的教學方式也越來越國際化,不像民國前期很排斥西方文化、言語也不自由。而國際移動力要培養的就是「語言」、「專業」、「環境」,要有足夠的溝通能力才能走出原本的舒適圈,要有專業能力、執照如:教育、技師證照,要能適應當地環境感受當地風情。下半堂課上了關於gap year ,中文翻譯是空檔年或壯遊年,意思是在高中升大學前先休學一年去世界各地走一走。我覺得可以把打工度假和gap year 聯想在一起,18歲在人體上是人的巔峰時期,而且在高中學測考完到升大學幾乎有半年的空檔期,何不好好利用一下出國完完看看世界?而且先去打工度假一年,對跟外國人溝通也比較有經驗,在外來面試工作或留學都會比較順利(英文面試),好處多多。


教育 112 林芙名

今天的上課真讓人有種緊張感,好像在參加直播答題活動的感覺。不過我認為今天的這種點名方式是真的比原先的程式點名方式好一些,雖然還是沒有什麼緩衝時間,但至少能確定專注在直播上的人應該變多了吧。

國際移動,最早應該開始於國際航海技術發展時吧,會移動,我認為是因為想要看看不同的世界,當然,也有可能是對自己的原生國家厭倦,因此想離開。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要克服的東西著實不少,從語言到飲食,再到更大層次的風俗民情,都是一項又一項的挑戰。所以,我一直認為有勇氣走出自己家鄉的人,真的挺無畏的。

在課程後面提到的打工度假,其實挺吸引人的。我覺得我未來可能會去嘗試,用自己的能力賺取錢後再好好享受當地生活,聽起來真誘人呢。雖然與台灣有打工度假簽約的國家好像沒有太多,但至少我想要去的國家—澳洲,有在其中,這樣就夠了,先期待之後申請和出國都會順利啦。


社教112 黃瑀喬

這週課程的大略重點 :

國際移動力:

1. 專業能力 國際間教育互相影響

2. 語言能力 ( 專業方面的語言 )

3. 適應力

 

移民國家( 美加紐澳…)

技術移民& 投資移民( 婚姻移民不納入討論)

 

打工度假

Gap year 空檔年

 

我對這週的主題還蠻多感觸的,因為我從小就對外語非常感興趣,也一直希望未來可以學好日文,運用在大學所學的專業到日本工作,對我來說,國際移動力就十分重要。首先,要有到其他國家也適宜的專業能力,也要有足以與當地人溝通的語言能力,甚至還要了解和自己專業內容有關的術語、常用字彙用當地語言該怎麼講,最後,適應力也很重要,必須了解並接受當地的風俗民情、生活方式等,才不會到了外國水土不服。其實要同時擁有這三項關鍵能力有點困難,必定要經過很多努力才能達成吧。另外,我覺得還有一個能力也非常重要,就是心理素質。像我就非常欠缺,連在台上用母語報告都緊張得發抖,出國後該如何用外語講得流暢呢?出國畢竟是跨出舒適圈,困難也會比一般在國內的就業多很多,此時就十分需要心理素質,才能在重重挫折中堅持下去。

另外,我也非常想在大學畢業後的「Gap year」試著爭取打工度假,在賺錢的同時增廣見聞,也讓自己更獨立,今天老師提到大多數打工度假都限制參與者必須是30歲以下,我覺得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若畢業後直接進入職場,被工作束縛,可能就會錯過打工度假的機會,所以我希望未來也能去挑戰打工度假看看。


圖傳112李竺芸

這次的主題老師講到一個很重要的單字: Gap Year,中文翻譯為空檔年,是指在大學畢業後到就職前的這段時間,以實踐的方式到各處去坦探索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以便未來就業。在台灣倒是比較少見這種「空檔年」,許多人都認為一畢業就要找到工作,對未來才有保障,擔心一旦落後別人一年,是不是工作機會就會比別人少,但如果經歷空檔年的這一年,或許能找到的事更適合自己的工作。老師還提到國際移動力,是指願意去國外進行國際交流的人,我覺得師大提供的交換學生計劃就是在鼓勵我們積極到國外交流、探索,以培養大家的國際移動力。


英語112陳適容

Gap year空檔年是一個在歐美國家很流行的概念,也就是許多學生會選擇在出社會之前,先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用一年的時間去旅遊或打工渡假。在亞洲國家,這種大膽的決定在過去較不被接受,然而,隨著更多國家開出工作機會給台灣年輕人,打工渡假的熱潮也快速竄起,尤其澳洲最受歡迎。近年來,有許多負面新聞傳出,說在澳洲打工的環境惡劣,工作內容不人道等。不過,如老師所說,其實,只要有能力也可以爭取到更高的職位,包括白領階級,或甚至是之前很紅的「全世界最棒的工作」---保育大堡礁等。老師的時候分享確實讓我對於打工渡假大改觀,似乎值得一試。


 

歷史110 李祥瑜

今天老師在課堂中提到所謂「移民國家」及「跨國打工」的問題,令我感觸極深。通常移民國家會讓人聯想到美加紐澳等國,以此作為探討之對象,但換個角度想,我們身處的台灣也是一個移民為主的社會,台灣島上經歷了不同民族的移民及統治,如今才變成如此多元,倒也是個值得探討的案例。關於跨國打工的問題,台灣最近也很流行去海外度假打工,除了可以積攢一些財富,也能體驗國外生活,更能學習英文,雖然之前有不良雇主讓海外打工顯得有爭議,但撇除少數案例不談,這仍是一個有意義的體驗。另外台灣島內亦有許多跨國打工的問題,例如許多東南亞的人民會來台從事工作,男性多從事工人漁工等工作,女性則多從事看護幫傭等工作,他們的人權問題及所造成的社會影響也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生科110馮名逸

這次的主題中我最感觸的是語言學習的部分。高三確定錄取大學到大學開學間,我趁著這段空檔開始學習日語,現在雖然不到流利,但基本的對話都沒有問題。之後開始學習西班牙語,因為中文的資料較少所以都以英語資料為主,閱讀的也都是比較偏向理論面的解釋方法。雖然西班牙語沒有學到很精熟,但讓我接觸了很多關於語言學的概念,對世界上的語言有廣泛的認識,也接觸很多關於語音學、語法學的基本理論。能夠使用的語言越多,能認識的世界就越廣闊;擁有越多不同種類的專業知識、興趣、嗜好,也有能認識越多有不同背景、國籍、想法的朋友。


教育系112 鄭日昇

我對於這次老師所提到打工度假的主題十分感興趣,打工度假其實算是相當於一個緩衝期,以打工的名義跨國進行打工兼旅遊,不僅能夠在國外增廣見聞,還能積纍一些進入社會的經驗以及做好心理準備的動作,甚至還能夠在這場打工度假期間發覺到自己想要的目標因而有了鬥志,努力奮鬥將來的事業,十分具有意義,所以我認爲正因爲當下許多準備步入社會的青年對這方面有所需求,因此打工度假才會一直跨國流行到現在。


國文110黃怡熒 

GAP YEAR,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個詞彙。它猶如一個鴻溝,讓身在鴻溝旁的人自行填滿成平地。填滿其的成分可以是經驗、淚血水、苦悶等,那是在GAP YEAR 期間,年輕人所能擁有的。到國外打工換宿,在我的認知裡有一個負面的詞彙——「跳飛機」。雖然說只是個短時間的體驗,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幾位就放棄接下來的目標繼續留在那個地區發展。因為小時候聽說過很多人到澳洲摘蘋果,後來有些人回來了、然而有些人就此失去聯絡,人間蒸發。在到澳洲打工換宿前,要與代理人接洽,那首付的金額龐大,萬一其捲款而逃也是個煩惱。到另一個國家體驗生活固然好,但要想想的是你是去體驗生活還是給自己一個放縱的理由。


公領112 許民甫

課程中提到了國際移動力以及空檔年的概念,其實都對年輕人在社會上生存有相當大的幫助。不過,往往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通常都是整體社會結構的中上層才有機會。除了要錢,也要花費一定之時間,這機會成本並非所有人都負擔的起。故政府的政策便會顯得重要,除了讓人出去,還要確定是讓誰出去。讓更多人可以充實自我,更促進社會流動。


教育112 劉名媛

 

國際移動力可分為         1. 專業知能2.語文能力3.適應能力

透過今日課程,使我有機會上網搜尋關於國際移動力的資料,所謂國際移動力是指「個人願意自身參與活動促進國際交流,且透過與他國互動中體認文化差異,以尊重與接納之態度看待,並在交流中增加競爭力與學習文化認同。」

此外,我發現教育部在「提升青年學生全球移動力計畫」中,以提升學生的「溝通力」、「適應力」、「專業力」及「實踐力」四項能力為核心主軸。此份資料也顯示我國提升學生全球移動力成效不足之處分為三大面,其中我認為「對全球移動的理念或全球移動力之素養上的偏差」此缺失在108課綱中持續進行改革,核心素養「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這一部分便包含培養學生尊重多元文化、懂得以欣賞的角度放眼世界,且積極發展國際關懷的胸襟等內涵,也就是國際競合力中所含的某部分層面,這是我為這堂課所做的延伸。

連結: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146979

 

gap year

今天課程的另一主題為國外盛行的「空檔年」體驗,課堂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問題是台灣不盛行或很少聽聞gap year的原因,我認為是整個台灣社會的流動及亞洲教育帶給我們的影響,讓我們無法空出一年時間找尋自我,必須迎合世界的腳步,在競爭力的壓迫下投出無止境的履歷。此外,老師在課程中有提及打工度假,我認為雖然許多人有此意願,但最後可能考量種種因素,使真正付諸實行的人比想像中來的少。如果是我,我會選擇由外交部所提出的「青年度假打工」交流計畫,在短期內能夠去拜訪不同城市、做志工服務,也不用太過於擔心適應問題,實為能夠體驗文化的好機會!


國文112林昀萱

本週介紹了打工度假及在歐美青少年間頗為流行的「 Gap year 」,前者我認為是現在十分難得的經驗,能夠常是在異地自己生活,訓練英文能力,甚至可以學習一技之長或獲得新的工作技能,這對對國外生活有所嚮往或是想要在國外工作的人都是很好的入門。後者則是一個台灣沒有的流行,至於原因我認為是台灣人普遍認為現在社會競爭激烈,若自己晚了一年踏入社會,也許在競爭力上就會跟別人差一截,我覺得這樣的文化也不適用在台灣人身上,畢竟大家受到的教育不同,也許缺少了「 gap year 」對某些人來說反而還比較好,能讓他們提早適應工作環境,但我個人是十分嚮往這樣的文化的,因為一旦踏入了職場,想要像學生時代時一樣離開熟悉的環境,到外頭去闖,便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了。

是會擔心語言不通、溝通不良的情況,比起使用英文,對我而言可能使用日文或是聽得懂日文是會比較有安全感的。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臺灣近年來很風行英語補習班或甚至是雙語教育等的教育。

而就上課提及的另一個重點——移民國家——而言,我想這也體現了現今全球化的顯著性,我認為這個世界上除了北韓以外,沒有一個國家的國民是全然由同一地區之人所組成的,而講到這點,我就想到歐洲的「申根公約」,申根公約中強調國與國之間取消邊境管制,有任一成員國有效身分證或申根簽證的人可以在所有成員國境內自由流動,這樣的公約,我認為是在歐洲國家國際移動力上的一大拉力,而這點我認為對於經濟上是有幫助的,畢竟在這些國家內語言不會是太大的問題,歐洲多為拉丁語系的國家;而適應力我想也並不是太大的問題,國與國之間文化差異不會像亞洲與歐洲的差異那麼大。而這樣的有點促使他們能夠各司其職,各自到有所需求的地方滿足勞動力的需求。不過這也有所隱憂,例如:文化的問題,在大家都逐漸說同一種語言的情況下,造成某單一語言的強大,而導致其他語言與其所相關文化的式微,這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撇除掉經濟水準的因素,彼此相連的國界與「申根公約」這種區域整合的國際關係,我想這也是使得“Gap Year”得以在歐洲國家興盛的原因之一。


光電112 王俊翔

這一節課下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國際移動力跟打工度假,前者討論到了如何具備國際移動力,雖然文化理解也是必須具備的能力,但語言無論在何時到何地仍然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不如說具備了這項能力才有了國際移動的門票吧。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GAP YEAR,這我非常喜歡的一個活動,在步入大學之前,先給自己一點時間沉澱和探索,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之後,在去選擇自己真正想要也有興趣的領域和專長,如此一來在面對未來的路上,一定能更加堅定地走下去。


營養111 洪家開出工作機會給台灣年輕人,打工渡假的熱潮也快速竄起,尤其澳洲最受歡迎。近年來,有許多負面新聞傳出,說在澳洲打工的環境惡劣,工作內容不人道等。不過,如老師所說,其實,只要有能力也可以爭取到更高的職位,包括白領階級,或甚至是之前很紅的「全世界最棒的工作」---保育大堡礁等。老師的時候分享確實讓我對於打工渡假大改觀,似乎值得一試。


 

教育112顏兆霆

 

這周老師講到了「國際移動力」感覺跟現在這個依舊往全球化發展的社會十分息息相關,而這個有三種強調的力量,分別為國際能力、語言能力、適應力,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是語言能力,畢竟你到了別的國家與他人合作、交流、學習時,你不能奢望別人說著跟自己相同國家的語言,因此我們一定要具備多種外語能力的熟悉與運用,可是通常台灣學生在求學過程主要還是學習英文為主,但我覺得還是要盡可能去學習第二外語,如此才可以跟國際做一個連結,而不會被世就拋棄在後頭。

另一個講到的重點是「Gap Year」也就是所謂的壯遊年、空檔年。雖然單看英文我根本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可以明顯看的出來大概就是將自己人生中空出一年,到一個與自己原生地不同的地方探索,而這個壯遊年的意思就是花一段時間到國外去學習英文、與國際友人文化交流,展開人生獨立自主的機會,對我來說我覺得這是個非常有趣的經驗,畢竟可以到國外用另一種角度觀看國家,順便了解不同國家的學生對於學習上、教育上的文化,看看是不是真的「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在課堂上老師也向我們提出了為什麼台灣學生好像比較不會像花時間去做這樣的嘗試與挑戰,我想大概是被我們東方的習俗所影響吧,很多家庭給自已的小孩的觀念就是:你就是要好好讀書,不然就會輸給別人,但你不能輸,要就只可以比別人多,而且你要考上好高中、好大學,如此才可以賺大錢,如果你不好好聽我(父母)的話就是不孝順。因此導致很多小孩對自己人生沒有過多的想法,對未來感到迷惘,看似「按部就班」地走在人生正確的道路上,可是那些路根本就是父母替自己舖出來的,大學就是念一個父母要求的系,但其實也可以留一些時間,到國外走走看看,拓展自己的視野,也順便給自己時間沉澱,鬆開疲憊已久的橡皮筋,如此才可以走得更遠、更久。

 


國文112 葉瀚洋

 

從雨傘運動到近期的反送中運動,香港的人權與自由不斷受到中共打壓,令移民成為港人的熱門話題,包括本人在內。然而,一般的青年人難以通過普遍的移民方式進行移民,例如投資移民需要大量的金錢,婚姻移民依靠緣份,故此「升學移民」成為一個熱門的方法。學生透過在當地就讀大專學校學習當地的語言,並了解當地的文化與社會狀況,取得學位後便能較易找到當地的工作。以台灣的評分制為例,政府會按留學生畢業後的國際移動力評分,例如懂得幾多種語言、有沒有台灣社會需要的專業技能等。學生達到一定的分數便能在本地就業。他們在第五年的薪水要到達48K,以顯示他們有能力貢獻社會;而且五年離境的日子受限,確保學生能適應異地的生活,才會給予國民身份。這對比工作假期的優點是不需要經常續簽證,能夠長期居留在當地,而且本地學歷具有一定的認受性,能更易得到並擁有更多工作機會;缺點就是你不能更改工作的國家,你必需要十分確定自己想要在這個地方生活。所以總括來說,不管我們是否考慮移民,在全球化的潮流下我們還是要在大學提升自己的國際移動力,或者在Gap Year外出探索,以提自身升競爭力並找到最理想的生活環境/國家。


 

教育112 李子盈
國際移動力
適應力
語言能力
國際能力
以我觀點,最重要的是語言能力和適應力吧。語言能力讓你溝通而適應能力讓你適應當地的民俗風情。不適應的話要如何生活。Gap year 在歐美國家相當流行,是讓一個學生探索自己,接觸社會,然後再完成大學學業。我覺得這個是一個蠻好的計劃。能讓學生了解社會的運作,人情等等。這也是我蠻嚮往的東西。可惜亞洲各國不會有這種事情,大家都要快點把學業修完,再養家補用。

表藝111 阿杜絲 班基努安

老師在這週課堂講了四個重點:1.國際移動力 2.適應力 3.語言能力 4.國際能力,我覺得全球當中最沒有語言隔閡的是表演藝術,我之前去英國愛丁堡國際藝穗節演出時,在一個藝術交流的過程中,雖然語言不通,但是透過表演藝術卻能很快速的拉近彼此的距離,而在我高三的時候曾經想去英國gap year,除了想增進自己語言能力外,也想透過者個機會出去外面學習各種文化,增加自己的國際化視野,但因為課業因素而被家人制止,這導致有很大的遺憾在我的心中,可是在老師這週再次提起gap year的時候,讓我又有念頭想要出去了!希望疫情快快過去,讓我在青春完成這個夢想!


人發109 許劭維

本週的課程講到了國際移動力,國際移動力包含了語言能力、適應力以及專業能力。以現今地球村的社會國際移動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擁有專業能力的人力交流應會是成為未來的一項趨勢。另外課堂中亦提及到Gap year的概念,這是我們生活在台灣的學生比較少接觸到的想法,但我認為此概念與國際移動力有異曲同工之妙,能透過Gap year到外地替自己增廣見聞、提升自己的廣度。


曾霖耀 said

at 11:28 am on May 1, 2020

 

人發112 曾霖耀
今天上課主要談到兩項東西:移民與打工換宿。首先移民除了現代我們熟知為了生活、工作環境移民外(難民也是一種),還有更高等級的投資移民與技術移民,這是許多移民國民如美國、新加坡、紐澳極力追求的新移民。而台灣先前不承認雙重國籍,但近幾年為了表彰為台灣貢獻良多的外國人,也同意他們在不放棄原國籍的條件下拿到中華民國身份證。婚姻移民不算在移民範圍裡是很明智的決定,畢竟大家成為一家人了,何必分哪一個國籍呢?這個政策尊重了每一個遠嫁異鄉的人們。

另外老師提到空隙的一年以及打工渡假,這些事我以前都沒想過,因為老師的解說讓我更認識打工渡假的規定,也讓我有出去打工的想法,上網查詢了相關資訊。想著趁畢業前後可以出去至少半年試看看,讓自己除了交換學生外有更多的經驗,順便激勵自己學好英文與第二外語,相信這會是很划算的投資!

 

 


吳宜曉 said

at 2:32 pm on May 1, 2020

國文110吳宜曉
中西文化的差異導致許多人在面對文化衝擊時不知所措,然而若可以正式或懂得學習,一定可以從中體會一些事物的。如同西方國家在高中生畢業後很流行GAP YEAR,意旨給自己放一年的假,多去走走遊歷,好好思考自己所想要的是甚麼,再去做。我想這一個台灣很可以效法的地方,許多高中生畢業後便急於投入大學,然而唸到後來才發現這個領域自己沒有興趣,多走了一趟冤枉路。
所以我思考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或許我應該早點有這樣的思維去學習探索才是。

 

物理109 吳孟哲

在這次的課堂中,老師講解了幾個重點:1.國際移動力 2.適應力 3.語言能力 4.國際能力

在如今的地球村社會中,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能力,期間也提到了打工度假及在歐美青少年間頗為流行的「 Gap year」等,這些都可以在前往國外生活的期間,訓練自己的語言能力,並習得一些特長或獲得新的工作技能,這對想要前往國外工作的人們都是很好的體驗與幫助。讓我也想在大學畢業後也出國嘗試一番。


台文111 黎莉

gap year(空檔年),之前就有聽過這個名詞也十分嚮往,但礙於家人不同意我就打消了這個計畫。但並沒有因此放棄出國看看的念頭,目前也計畫透過學校的交換到別的國家待上一段時間,去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畢業後也希望能透過打工換宿/打工度假再到不同的國家,拓展自己的視野。

我認為自己在國外待上一段時間 一定能有所成長,也期望能藉由這段時間,開拓更多人生的可能性。


化學109林碩彥 我們家的外籍勞工幫傭好吃懶做,問題一堆,愛偷懶,有偷東西前科,真的過得很爽,難怪國際移動力強大

 

學科111趙亭

我覺得Gap year 確實是文化差異下的產物。這反映了不同族群對人生規劃的不同看法。美國社會較鼓勵個人的人生發展,也較鼓勵學生去探索、追求自己人生的熱愛,所以相較台灣,美國人的競爭可能較不集中(可能因為在鼓勵個人發展下,美國小孩可能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歡且熱愛的事,所以每個人的人生規劃會有很高的多樣性,競爭因此較不集中)。但台灣剛好是美國的相反,台灣的競爭較集中(可能因為台灣社會較重視學校的考試成績、名次等等,且不太鼓勵小孩把美術、音樂等藝術相關領域納入生涯規劃,因為在社會上的發展有限。)

 


社教110 任麗好 

 

我認為在年輕時出去可以擴展自己的眼界、體驗不同文化,當我們過了30歲以後,可能會因為家庭、工作、身體健康等因素的影響而打消出國外的意願,實在可惜。在台灣,我曾經看過一個年輕德國人來台灣GAP YEAR,並且學習中文,我覺得這現況很棒,如果未來有機會,我也想去國外,學習當地言語,體驗當地文化。

另外,在移民這個議題,我覺得每個人對移民的態度都不一樣,但在移民的同時,要衡量得失,如:種族歧視、語言障礙、工作收入等,可能與想像有出入,最後只好回流回國。還有,我覺得移民盡早規劃規好,因為不同國家對移民的要求不一,而且法規都在隨時在變動。以我的朋友為例,她現在在澳洲念書,澳洲是以計分的方式來獲得移民,所以她己經跟男友計劃好未來的發展,期望畢業時獲得高分,得到移民機會。

 

電機110 應仁翔

gap year在現在來說可以說非常常見,隨著交通網路的便利,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平凡.出去外面開闊自己的眼界體驗不同的文化,我認為非常有必要,像我大二那年暑假叫菲律賓的語言學校一個月,在那邊的文化體驗跟台灣真的非常不一樣,也改變了我對菲律賓的刻板印象

 

 

資工111 許庭瑋

其實在外國尤其西方國家,gap year似乎是還算稀鬆平常,大部分年輕人都會體驗過的一段時期,但在台灣老一輩的長者就可能抱持反對意見,認為gap year根本只是單純浪費時間沒有用處,還不如趕快找一個穩定的工作。我個人認為gap yaer是讓年輕人正式出社會前出去看看世界的一個很好的機會,希望在社會大眾的觀念漸漸開放後台灣也能普及gap year的想法。

 


 

英語111 孟思婕

 

現在有很多人基於不同的原因進行移民。有些是不得已的,有些則是為了謀求更好的生活。相同的點是,移民都必須背負一定的風險或是犧牲。

關於GAP year,雖然是一種吸引人的一年的生活方式,實際上也是在財務能力和生活能力上能滿足的前提下才能有的。我自己的話,也會有點想嘗試看看這種生活,但是總是有些顧慮沒辦法解決。

 


 

學習科學110 張世穎
今天上課講到的gap year,大家都舉出了自己的翻譯法,而老師最後說的「空檔年」是我覺得最適合的翻法,在人生之中跑道之間的轉換,必然有所空檔,而這個空檔,若妥善加以利用,能去多接觸新文化,拓展新視野,對於人生是一定有所幫助的。而我自己也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計畫,本身也原就有打算進行打工換宿的計畫,不是像老師介紹的空檔年一樣就僅僅一年,而是持續更久,想去更多的國家去體驗不同的文化與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發110 吳睿彥

 

「國際移動力」這個名詞在現代中並不陌生,因為交通便利,且國與國的交流頻繁,跨國企業和勞動人口的遷移更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有越來越多國家希望從世界各地招攬頂尖的人才,像是高科技、人工智慧、語言,還有5G產業等都是熱門的領域。像是之前在準備一份澳洲移民的報告內容時,就發現,澳洲對於「技術移民」的標準其實並不嚴苛,只要你的專業是他們所需要的,那要移民至澳洲或是到澳洲工作,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而除了以上內容外,課堂中也有提到打工度假這個議題,對於大學生來說,我也認為打工度假是個很棒的經驗,因為不僅可以拓展自己的國際觀,更能體驗看看在極度陌生環境中獨立生活的感覺。但是我覺得還是要依照自己的興趣和未來可能從事的職業去選擇打工度假的國家和內容,不然感覺對自己未來的幫助十分有限,以華語教師為例,如果將來想去美國教華語的話,就可以以美國當做目的,先去感受當地的文化,甚至熟悉該國的語言,對於未來就業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整體來說,國家移動力是個趨勢,但我覺得不要盲目的追求去國外工作,而是應該確立好自己的目標,再採取行動。

 


學習科學110張世穎 said

at 2:54 pm on May 1, 2020
Reply Delete

學習科學110 張世穎
今天上課講到的gap year,大家都舉出了自己的翻譯法,而老師最後說的「空檔年」是我覺得最適合的翻法,在人生之中跑道之間的轉換,必然有所空檔,而這個空檔,若妥善加以利用,能去多接觸新文化,拓展新視野,對於人生是一定有所幫助的。而我自己也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計畫,本身也原就有打算進行打工換宿的計畫,不是像老師介紹的空檔年一樣就僅僅一年,而是持續更久,想去更多的國家去體驗不同的文化與生活。


地理111 梁軾猷 40723141L 

今天上課講到國際移動力,打工度假和gap year,一個人的國際移動力主要看他的1.專業能力/多元文化2.語言能力 3.適應力,而我覺得最重要是他的適應力,其次是語言能力,因為專業能力和語言能力再高,如果無法適應當地的文化或環境,他都是要想離開的,而沒有專業能力,你還是有其他簡單的工作去打工度假。至於gap year,近年越來越多人從中學畢業後沒有立即讀大學,而是透過gap year去認識世界或自己,之後再去大學選讀感興趣的科目。


彭晨芯 華語109 40585125I

 

Gap year是指在生活階段之間花費時間的一年。提供了旅行,志願服務,學習新語言或進行許多其他活動以促進個人成長的時間。通常,學生從高中畢業後和上大學之前要間隔一段時間。我認為間隔年是對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一個好的機會可去思考,但最重要是自己要先能夠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有什麼想要完成的願望,並依此制定一個可行的計劃。怎樣充分利用好Gap Year的時間,看對你有沒有啟發。

 

 


國文112 林芙戎

在現今全球化的社會結構下,國際移動力是相當重要的一項能力。例如早期人人懷著夢想,趨之若鶩嚮往的美國就是一個國家。不過相對的美國本身看中的是技術移民這類的具有高附加經濟價值等實際因素。相較而言,我國同為屬於移民國家,我們的移民組成來源因素較多為因應國家內部經濟結構的需求如白領勞工階層或是看護等。 

老師上課提到gap year 直翻的話是間隔年,也有人翻作空白的一年。我覺得這跟楊牧所寫的壯遊是相同的概念。但是我個人認為比起出團遊學,若是自己獨自展開壯遊會更能有更深厚的影響。


人發111  陳品妤

其實我在今天之前從來沒有聽過“Gap year“,但是經過今天這堂課,我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這個詞。老師在課堂上將“Gap year“翻譯為空檔年,但其實我更喜歡將它稱為壯遊年。從以前我就很喜歡旅遊,每當有人問我,如果有一天你有了很多錢想幹什麼的時候,我的回答一定是環遊世界(不一定是全世界),到各個國家旅行,看遍世界的風土名情、文化習俗,嚐遍世界各地的美食。

然而身在台灣,從小到大的教育告訴我們,努力用功讀書,考上好學校,是功成名就的第一選擇,畢業就該出去外面工作,多一點工作經驗才有多一點競爭力。但如果能在這一年的時間當中走出舒適圈,探索未知的領域,找到不同的自己,同時培養國際移動力,我想一定會比整天坐在書桌前埋首苦讀來的更加有益,畢竟競爭力不是只停留在書本上的知識,還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勇於實踐的魄力。


公領112 黃昶騰

老師今天講到了國際移動力,其中包含專業能力、語言、適應力這三點。我想這三點當中,最終要也是最核心的正是語言了。運用他人之母語做溝通,會比使用國際通用語言讓對方感覺到更多的親切感,在交際往來上會有比較好的成效。離開母語國家,會用與他人同種的語言做交談,對自己而言反而會有更高的安全感。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臺灣近年來很風行英語補習班或甚至是雙語教育等的教育。而就上課提及的另一個重點——移民國家——而言,我想這也體現了現今全球化的顯著性,我認為這個世界上除了北韓以外,沒有一個國家的國民是全然由同一地區之人所組成的,而講到這點,我就想到歐洲的「申根公約」,申根公約中強調國與國之間取消邊境管制,有任一成員國有效身分證或申根簽證的人可以在所有成員國境內自由流動,這樣的公約,我認為是在歐洲國家國際移動力上的一大拉力,而這點我認為對於經濟上是有幫助的,畢竟在這些國家內語言不會是太大的問題,歐洲多為拉丁語系的國家;而適應力我想也並不是太大的問題,國與國之間文化差異不會像亞洲與歐洲的差異那麼大。而這樣的有點促使他們能夠各司其職,各自到有所需求的地方滿足勞動力的需求。不過這也有所隱憂,例如:文化的問題,在大家都逐漸說同一種語言的情況下,造成某單一語言的強大,而導致其他語言與其所相關文化的式微,這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撇除掉經濟水準的因素,彼此相連的國界與「申根公約」這種區域整合的國際關係,我想這也是使得“Gap Year”得以在歐洲國家興盛的原因之一。根據自己的經驗,就算自己會講英文,在到國外自助旅遊時,面對一個全部人都講日文的環境中,難免還是會擔心語言不通、溝通不良的情況,比起使用英文,對我而言可能使用日文或是聽得懂日文是會比較有安全感的。


英語112 林法蓉 40821123L

我很喜歡Gap year(空檔年、壯遊年)所義涵的理念及意象。空檔年的意思是,給予青少年在畢業之後,騰出空閒的一年給自己嘗試各種生活方式、工作等不同的人生經歷,並藉此尋找人生方向及規劃接下來的目標等。雖然我曾聽到有人說,Gap year只適合富家學子去享受,但我認為並非如此,不同的身家背景,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有在Gap year中有不同的規劃及安排,況且有很多經歷也並非用錢堆砌而成,在平凡的經歷裡也能得到不凡的啟發。


歷史112 黃珈醇 40822053L

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我非常認同今天的主題–國際移動力,除了能夠獲得在不同地區、國家工作經驗之外,我認為另一個重點是走出舒適圈,我們通常在同一文化、同一語言等同質性的環境中長大,儘管可能在其中如魚得水。但我們不能忽視現在國際間的交流,你所認為的優勢可能只是別人認為的基本能力,應該多讓自己身處陌生環境,隨時準備增強專業能力、語言能力和適應能力,如此才能迎接日新月異的挑戰。

 

Comments (2)

鄧羽涵 said

at 6:54 pm on Jun 26, 2020

這次課程所提到的國際移動力,我認為在現代這個全球化競爭的時代,這是一項必須要培養的技能,讀書並不是死記硬背,不管是專業能力、語言還是適應能力都十分重要。
這次還提到了一個名詞gap year,我本身是沒有聽過這個詞的,今天聽完課程後才了解,我覺得多看看多體驗一定會對以後有幫助的,空出一段時間也可以有時間靜下來好好思考接下來的規劃。

鄧羽涵 said

at 7:21 pm on Jun 26, 2020

生科112甲 鄧羽涵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