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and Slack.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06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林法蓉 2 years, 8 months ago

 



 

Race in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with Jerry DeSilva

 

https://www.bing.com/videos/search?q=race+anthropology&ru=%2fvideos%2fsearch%3fq%3drace%2banthropology%26FORM%3dHDRSC3&view=detail&mid=88445D1ECD982FD691DC88445D1ECD982FD691DC&&FORM=VDRVRV

 

 

Race & Ethnicity: Crash Course Sociology #34

 

https://www.bing.com/videos/search?q=ethnic+groups+anthropology&&view=detail&mid=CBC5CDEFA9951AAFC5A9CBC5CDEFA9951AAFC5A9&&FORM=VRDGAR&ru=%2Fvideos%2Fsearch%3Fq%3Dethnic%2520groups%2520anthropology%26qs%3Dn%26form%3DQBVR%26sp%3D-1%26pq%3Dethnic%2520groups%2520anthropology%26sc%3D0-26%26sk%3D%26cvid%3D8F333420D8E3437192569989464EBFAB

 

 

台灣四百年族群爭鬥史

 

https://www.bing.com/videos/search?q=%e6%97%8f%e7%be%a4&&view=detail&mid=3C301F90AC48508B88C83C301F90AC48508B88C8&&FORM=VRDGAR&ru=%2Fvideos%2Fsearch%3Fq%3D%25E6%2597%258F%25E7%25BE%25A4%26qs%3Dn%26form%3DQBVDMH%26sp%3D-1%26pq%3D%25E6%2597%258F%25E7%25BE%25A4%26sc%3D8-2%26sk%3D%26cvid%3DDEFE578DC75E465D97AD81CB78C8BD91

 

 

Race in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with Jerry DeSilva

https://www.bing.com/videos/search?q=race+anthropology&ru=%2fvideos%2fsearch%3fq%3drace%2banthropology%26FORM%3dHDRSC3&view=detail&mid=88445D1ECD982FD691DC88445D1ECD982FD691DC&&FORM=VDRVRV

 

 

Race & Ethnicity: Crash Course Sociology #34

https://www.bing.com/videos/search?q=ethnic+groups+anthropology&&view=detail&mid=CBC5CDEFA9951AAFC5A9CBC5CDEFA9951AAFC5A9&&FORM=VRDGAR&ru=%2Fvideos%2Fsearch%3Fq%3Dethnic%2520groups%2520anthropology%26qs%3Dn%26form%3DQBVR%26sp%3D-1%26pq%3Dethnic%2520groups%2520anthropology%26sc%3D0-26%26sk%3D%26cvid%3D8F333420D8E3437192569989464EBFAB

 

 

台灣四百年族群爭鬥史

https://www.bing.com/videos/search?q=%e6%97%8f%e7%be%a4&&view=detail&mid=3C301F90AC48508B88C83C301F90AC48508B88C8&&FORM=VRDGAR&ru=%2Fvideos%2Fsearch%3Fq%3D%25E6%2597%258F%25E7%25BE%25A4%26qs%3Dn%26form%3DQBVDMH%26sp%3D-1%26pq%3D%25E6%2597%258F%25E7%25BE%25A4%26sc%3D8-2%26sk%3D%26cvid%3DDEFE578DC75E465D97AD81CB78C8BD91

 


教育110 池欣欣

RaceEthnicity皆意味種族,但前者是以身體特徵做區分,後者則是自身的種族認同。我想後者的情況大多會發生在移民者等身上,例如美國華裔認爲自身爲美國人,但父母始終教導其身份爲中國人。我認爲兩者必須兼具,即是自身是該族群的人,也必須得到自我認同。 對於皮膚黝黑的人,民衆一般統稱其爲黑人,但這屬於較不正統的稱呼,我們應該要多加認識不同種族的人,以避免認知上的錯誤。

 


機電109詹森

今天上課主要討論了race和ethnicity,race主要講到的是大家天生上的差異,像是你屬於什麼血統,擁有什麼膚色髮色,在撇開一些特別的整容技術,這些基本上不能改變,ethnicity就是去討論說一個人認為自己是什麼,這個的影響就是屬於後天,在家庭成長背景與同儕相處間慢慢形成,也因為是後天所以會有較大的轉圜空間而在之後發生改變,與我們最接近的例子便是中國,在race上我們兩岸血統出於同處,也有接近的外觀,在ethnicity上我們則有接近的文化背景,但卻有不同的國家認同。


 

國文110吳宜曉

Race和Ethnicity最大的差別在於,Race是生理上的不同,意即可能會有不同膚色、不同顏色的眼睛等等,是天生的並且無法改變。然而Ethnicity是指對自身文化認同,意即種族地位,便是後天形成的。我認為台灣的自我認同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國家認同中,我們會認為我們的祖先是從中國移民過來的,所以都是同文同種人,那為何不趕快統一呢?但是台灣人生處在台灣已有100年,早已對這塊土地這個國家產生獨特的感情和認同感,因此許多人會認為我們是台灣為何要回歸中國。我想這大概就能解釋為race和Ethnicity最大的差別吧!

 

 

 


國文112 林芙戎

影片開端介紹人類最早的起源地——非洲,帶出在基因學上並沒有以膚色作為區分種族的類別,並點明這是文化上的建構。這使我聯想到曾經在國家地理雜誌上看到一篇關於膚色的文章,印象深刻的是雜誌上拍攝了幾十種的非洲裔血統的照片,雖然我們一般都統稱呼他們為黑人。然若仔細嚴格審視,則會發現膚色的呈現比我們所知所想的還來的更多元。因而我認為用膚色作為一種區分種族類別的篩選,雖說是合分類邏輯。但是我覺得以文化的差異來建構分類系統,對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會比較好。

上課中老師帶領我們討論了關於種族的定義,以及對分類的看法。其中,由同學們提出的各個少數民族,可以發現世界上的民族還真不少,而且可以發現除了是基因上的差異外。更多的是由一群文化風情相同的人組成了民族群體。


音樂112 沈仲琪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RaceEthnicity的差別。Race是生理上的不同,意即可能會有不同膚色、不同顏色的眼睛等等,是天生的並且無法改變。Ethnicity是指對自身文化認同,意即種族地位,便是後天形成的。所以可能擁有了同一種Race但是不同的Ethnicity的情形發生。另外影片有提到不一定招受歧視的種族都是少數民族,其中舉出的例子讓我非常深刻—美國女性比例為全國的51%,但是在社會的地位遠遠不及男性。看完影片,我希望這個影片可以讓更多人看見,讓種族歧視的問題可以減少,可以相互尊重並學著欣賞不同的RaceEthnicity


 

國文112 顏筱彤

Ethnicity 是由社會所定義、建構出來的。因此即便兩個完全不同的race也可能享有相同的ethnicity 。

另外,經由影片,我發現種族歧視並非針對社會中的少數人種,而是minority。影片舉了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女性的歧視問題——女性非少數人,然而在許多社會中仍是被嚴重歧視的對象。

種族歧視的問題自古至今都存在著,我想若是大家都能夠體認到所有人的根源皆相同(如影片ㄧ所說),並學著互相尊重,應該能使種族歧視的問題有所減緩。


公領112 李易
影片中主要在分析如何定義Race與Ethnicity。相較於Ethnicity,Race通常以外表作為主要判斷方式,例如:皮膚顏色。然而,Ethnicity則會因為自身的文化認同而有所變化。很慶幸自己能夠在台灣這樣一個地方生長,相較於以前,現代的台灣對於種族與性別等各方面都較沒有強烈歧視的行為,也許跟台灣是個多元文化並存的社會有關,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是社會中在尊重與包容的進步上是看得到的。

 


臺文系111林芳汝

看完影片後,大概可以區分Race和Ethnicity的差別,Race是與生俱來的、無法改變的,而Ethnicity則和後天形成的。所以Ethnicity就會有高度、低度認同的差別。例如,對黑人文化高度認同者比較偏好黑人文化為主題的公益廣告,而對黑人文化低度認同者則對黑人文化為主題的公益廣告沒特別偏好。所以如果Race是黑人,很可能因為他或她的Ethnicity不同或差異影響自身的資訊吸收。


 

人發112 陳昱安

觀看完影片後,終於能稍微區分”Race”與”Ethnicity”的差別了。前者與生理上、外觀的差異有關,後者則更傾向於與自我意識、文化認同的不同有關。如同課堂上討論的「種族」與「民族」、「族群」的差異,我認為無論是先天上生理構造的差別,抑或是文化上的不同,任何人種、文化都是應該被尊重的。然而,也許是因為歷史或其他因素使然,在現今的環境下,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尊重與包容,有人可能會因為他人與自己的膚色不同,而對不同膚色的人種抱有偏見;也有人會輕視與自己不同文化的人,甚或出言攻擊。這樣的情況一時半刻可能很難全部改正,但如果每個人都願意從自身做起,用開闊地胸襟與尊重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文化,相信這個世界一定會愈來愈溫暖。


數學系111翁祺展

上節課談到了種族的議題,從古至今種族之間的紛爭一直是一個很大的議題,例如現今武漢肺炎爆發之際,許多歐美國家皆爆發出排華風潮,一旦看到華人或是黃種人就遠離甚至對他們言語、肢體攻擊,而黑人和白人之間的紛爭至古至今也都沒有停過,一旦出現在不同種族的國家,勢必會有一些路人對你閒言閒語,現今種族歧視雖有減少但仍存在,若大家用包容的心去對待不同種族的人,這世界會更和平美好。


華語系111 陳玉容 40784262i

我以前上別的老師的課,學到的是從大到小可以分成種族→語族→民族。種族有蒙古人種、高加索人種等;語族有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等,而民族講究的則是「認同」。所以拉丁人、希臘人、高盧人、北非人、日耳曼人可以因為認同羅馬帝國而成為羅馬人;白人、黑人、黃人也可以因為認同美國而成為美國人。

回來看看我們,首先我想到的是「中華民族」,真的有這個民族存在嗎?藏人等少數民族真的認同中華民族嗎?再來是「華人」這個觀念,華人是否等同於政治意義上的中國人?華人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可以在文化上同時認同中國文化與馬來西亞文化,但在政治上絕對認為自己是馬來西亞人;那麼為何台灣人不能,而必須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呢?如果所有人類都是從非洲來的,那不想回去非洲,不想和非洲統一,是否算是數典忘祖呢?

最後來講歧視與霸凌,雖然台灣人對於外國人、東南亞人沒有很明顯的歧視,但是自古以來根深蒂固的自大觀念還是有的:「中國」就是自認為是世界的中心,外國人都是沒有教化的夷狄,台語中也還有來自瞧不起原住民的「番」;此外還比如以前的外省人瞧不起本省人,現在自認為中國人的人瞧不起台灣人,相對地也有台灣人瞧不起中國人,北部人瞧不起南部人等等。

民族來自於擁有共同的認同,而形成認同的好方法就是有共同的敵人,或是擁有足以自豪的輝煌成就。一個擁有真正自信的人、民族,是不會去歧視與霸凌別人的。希望哪一天台灣可以變成這樣的民族,也希望全人類都能變成這樣的存在。

 


 

 

國文112邱于晏40820104L

影片中提及了Race和Ethnicity的差別,race是先天而定;Enthnicity則是根據自身的文化認同,種族問題自工業發展以來受到重視,也是許多國家難以跨過的坎,不斷仍有新的衝突與歧視還在發生,但是往正面的方向看,我們已經了解到這樣的問題也在持續解決紛爭、進步中,不論是在種族、性別都往更平等的路上發展,除了對於其他種族的人們,對於我們台灣島內也該一視同仁,不論是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都應該受到平等的˙眼光,每個族群背後的文化;價值都是獨一無二且值得我們用尊重的眼光看待。


國文112陳俞文40820118L

片中說生物學人物學家不用膚色來將人分類,因為全世界人們的源頭皆可以推溯到非洲,於是在他們眼中,世界上各種「古往今來」的歧視行為變得很可笑且無理,這等於我們在殘害自己的根源。膚色只不過是順應環境而淘選出來的結果,並沒有高低之別。

 

除了對種族方面人們常有著古老的偏見,對於民族的特性在我們不了解以前,也常常存在著刻板印象。像是日本人都很有禮,韓國男性都有著大男人主義等等,但是一個族群並不能這麼簡單的用一二簡單詞彙概括,這樣的做法其實跟歧視有「異曲同工之妙」。尤其在現今全球化的世代中,單一民族的狀況可能會越來越少,族群融合、價值觀互相碰撞屢見不鮮。只有用更理性寬廣的眼界去看待才是王道。


教育112 施俐綺

關於種族的議題其實在這之前我的認知一直是模糊不清的,但在看完影片後讓我開始有了一點概念。我們都不該用既有的刻板印象看待其他種族,或許我們都應該分享這部影片給身邊所有的人,讓大家開始真正的去了解這個議題,並讓我們用尊重及包容的心去接受不同文化。


營養111 洪啟傑

影片中提到Race跟Ethnicity的不同。Race比較偏向先天上外表的差異,如:膚色、眼睛顏色。Ethnicity則是後天的自我文化認同。而無論何者都可能引起對少數人的歧視。很幸運的是,在我求學過程中沒有遇到這方面的歧視,但隨著現代社會與外籍配偶結合而成的家庭越來越多,不知道他們的孩子在學校會不會遇到種族方面的歧視,令人有些在意。


工教112劉玟辰

上課時老師說的問題"你所認為的民族、種族、族群是什麼?"對我而言它就是一個大圈子然後再細分。我們很常聽到"地球村"這樣的說法,而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族群的意思,宇宙之大有著許多未知而我們只是自己已知的一個小族群。而我們又把自己分類:用膚色、語言、居住地點.......我稱之為"種族",但人與人相處時一定會有爭吵的時候此時有的人選擇離開目前的居住所到別的地方生活或為了更好的生活而離開,但這些人到別處對當地的人來說是"不一樣"的,就出現"外來者"與"當地人"。但當地不一定會把外來人當自己人,所以出現"民族"來區分。而現在我們常聽到的"少數民族"、"原住民"都是在外來人與當地人可能因利益、溝通不良(語言不通)而遭到迫害而人數變少,人說這社會是弱肉強食、強者生存,但我們原本不就是一家人(地球村)為甚麼要互相殘殺?


生科110 馮名逸

我的看法中,「民族」是他人賦予,由其他人的眼光來劃分,無關自身的想法而被歸類近有特定歷史、地理、文化淵源的群體;「族群」是自我認同,從自己來看,稱自己歸屬於某個群體中。所以民族與族群並沒有大小之分。

影片很清晰地解釋了民族和群體的關係或差異,教導我們要用一視同仁的眼觀看待所有群體。


 

教育112 李麗恩 40800229E

對我來說,其實民族、種族、族群是很含糊的,因為在人類發展這麼多年以來,沒有人能夠確實說明自己的血液百分之百純正於某個種族;或者說,每個人或許對自己身為某個族群的定義並不同,譬如說小明是是東方人,但他在澳洲長大所以稱自己為澳洲人,認為自己隸屬於澳洲的族群,那也不能有人能夠指責說他是對的或是錯的。

對我來說,這個世界人類千千萬萬,或許我們本來就隸屬於同一個族群,只是因為權利、鬥爭,非得把這些硬生生的劃開來,因為人們給予某種行為和劃分方式賦予意義,因而有了民族、族群、種族,也因為以上所以造成了難以解決的種族課題。


英語112 陳禹文

Race是與生俱來的,主要是用人類的顯性生物特徵將之區分,例如膚色;而Ethnicity偏向自我意識,我住在哪?使用的語言是什麼?文化是什麼?信仰什麼?這些種種的因素都有可能改變我們的分類

然而這兩者之間同時也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像是隸屬於同一個Ethnicity的兩個人卻有可能是不同的Race,但不論如何,我們都應秉持著人人平等的態度跟他人相處,族群文化之間不應存在高低之分,與生俱來的生理特徵也不應成為阻礙我們人生前進的絆腳石,更不應讓它決定教育水準高低、收入所得及社會地位。雖說如此,raceethnicity在現今的社會仍舊會影響我們給予他人的第一印象分數,並操控著我們如何看待他們,但人與人之間其實沒有什麼好歧視的,霸凌與自己不同成長背景、不同生理特徵的人並不會顯得自己比較高尚。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世界是存在著先天條件的落差,正是因為歧視總是不停的在循環,比起幫助,人往往會在較弱勢或較少數的人身上尋求優越感,因此我們應該真正落實平等包容友善尊重,而不是讓這些美德淪落成毫無價值的字眼。

 


社教111 張亦萱

 

今天課程談到種族的問題,我想這一直是社會上鬧得沸沸揚揚的話題,包括最近時事牽涉到的黑人歧視。我們對種族通常都會抱持一種刻板印象,就如老師舉例的,法國人很浪漫、德國人很嚴肅等等,我想這是大家普遍認同的觀念,而這種想法是難以抹滅的,也因此,世界各地不斷衍生出各種族群爭端,甚至戰爭。隨著國際交流愈趨頻繁,不同種族間互動的機會也越來越多,種族問題將會是未來需要迫切面對的議題,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國文112梁嘉妤

        今天上課提到「民族」、「種族」和「族群」等劃分人類的名詞,其中「種族」是以往最常被用來界定人們的用詞,以「被假定具有相同生物基礎的某個族群」作為定義。

        早期學者多以「表型」,也就是一眼可看出的明顯特徵作為分類,這樣的分類卻造成許多爭議,以膚色為例子,在許多國家曾實施過種族隔離制度,排擠膚色較黑的群體,然而有研究指出,膚色的差異和所居住地的氣候有關聯,而不是跟身為什麼人有關係。但對於黑人的歧視卻直到今日都還存在,對群體的傷害無法抹滅。

        我認為劃分人類的同時也產生了階級差別,且人類也不是能簡單分類的,就算現在多採用文化分類,而不再以生物事實作為考量,但在界定時仍會牽扯到許多歷史、地理、人文等相關因素,因此,我認為重要的不是去強調彼此的差異,而是以包容尊重的心態去接納不一樣的文化。

        臺灣是多元文化並存的國家,與外來文化也和平共處,雖說不是沒有歧視的存在,但絕不會是整個社會都瀰漫這樣的風氣,因此若有人公然指責臺灣人種族歧視,是極其荒謬的事,也顯得自身多麽孤陋寡聞,有這樣的人反而會讓大家對某特定族群有刻板印象。


 

英語112 賴維佐

想先跟老師說聲抱歉,因為沒有聽懂老師的題目而做出這樣的評論。今天談到的主題是種族,是這個世界上無可避免且敏感的一個話題,平和的時候可以認識他的不同,但是到國家甚至是國際層面的時候,牽扯到其他種族的糾葛。今天聽了很多同學分享他們所知道世界上的原住民,就我們知道國際上曾提及的庫德族、羅興亞人和維吾爾族,接著又回到了台灣。曾經看過台灣吧關於台灣認同的影片,提到我們跟別人介紹我是台灣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台灣歷經了荷蘭、日本、滿清(算是滿漢政權),最後融入大陸撤退來台的「外省人」,甚至是同學所提到的「灣生」。台灣或許最美麗的是人,最醜陋的也是人,這塊土地上的人,包容了所有外來或本土固有的文化,同時浸染在政治的泥淖中,本島的原住民文化權與土地權的保護,政府想解決問題卻產生族群之間的仇恨,老實講我們的血液都不知道混到哪一種人的血,我們就是台灣人,我很同意,尊重包容友善,不是掛在嘴邊,我們要不斷學習。


國文112級 彭敬哲

 

今天老師談到有關種族與族群的關係,想當然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羣族間的共處與矛盾問題在世界各地多有存在。其中一個就是刻板印象,今天的人像老師提到的一般人感覺法國人「浪漫」,就好象我也有聽過的歐美人看到華人就會想到「中國功夫」一樣。這些刻板印象的特徵似乎就成了表示各群族的身份一樣。我覺得這些印象都會跟著時代潮流和背景不同而改變,在清末民初時華人被認爲都是「東亞病夫」,英國人被視爲「日不落帝國」,以此類推每個時代各群族間互相的刻版印象都是不盡相同的。可是當負面的「印象」進入政策時就會直接帶來嚴重後果,就如黑人被嚴重種族歧視,當成黑奴,這原因也包括膚色上的分別及歷史上文明不如當時歐美的發達。然而目前世界各地的種族情況面對著不同的挑戰,一些地區正基於人道主義開始給予原住民一些法律特權作爲當年侵略的彌補,以達到重「拾起友好」的局面。但這些政策的操作多由當地的佔多數的種族或羣體控制,而佔少數的民族多處在於權益被動的狀況。其中就有了悲傷的影響,基於文化和歷史背景就好像羅興亞人最基本的國籍安定與否還是個不確定的問題。當年的印尼排華事件也值得大家的反思。我覺得一個國家的多數群族民必須要有包容寬宏的器度,少數民族必須要團結、堅固自身文化及認識對方文化,進而多溝通讓多數群族了解到自身的文化。群族間最重要的是什麼?「和」爲貴。最忌諱的就是談「利益」,利益談不妥必有悲劇和衝突。如果要改變不好的刻版印象和友好國家裡民族間的關係,國家政府政策和媒體的影響很重要。我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有時候當各民族的佳節到來時,如農曆新年時會有機構如PETRONAS(國油)的製作「馬來人舞獅、印度人拜年,同華人三大民族一同共慶佳節的宣傳片。」我爸爸小的時候也常常會到馬來朋友家中一起玩樂,我也遇到過會說華語的馬來人與印度人。另一方面來看,雖然種族當中還是有受到極端思想或不良政客的影響而導致了許多問題的存在,但民間仍有許多保持著文明和和諧心態的各族人士,未來民族間及國際上的和睦正需要我們年青一輩繼續努力,一起構建。

今天是個文明和國際化的時代,如果國家內的多數群族以種族主義歧視少數民族必會成爲國際上的笑柄;

要是一個國家不同文化的人都能和睦共處,那這國家必定穩定和繁榮,必爲世人所讚歎。


社教112 林小媛

 

這學期剛好有另一門課心理學這裡拜也講到「刻板印象」、「族群分類」的主題,剛好可以做兩門課的結合。

 

心理學說,我們人從小時候就會有刻板印象的感覺,不管是家庭的教育、社會角色的設定,所以這是無法避免且根深蒂固的。

 

要破除心理上的偏見與歧視,除了自身要去了解更多文化外,也要懂得擴充自我的公民素養打開國際觀,根據「文化相對論」的觀點,沒有一個族群、文化是最高尚且無私的,所以文化族群沒有優劣之分只有主次之分。

 

順帶一提沸沸揚揚的時事題,譠德塞抹黑台灣說我們歧視他哈哈哈哈,或許真的有梗圖或網路笑話,但我覺得這個政治上的種族歧視真的有完沒完,不知道背後操弄之手又有何目的呢?


電機系 蘇子涵

看完影片後,我才知道race和ethnicity的差異。Race以可被觀察的身體外表做區分,ethnicity則以文化認同來做區分。兩種名詞雖然都有種族的意思,定義上卻不同。同一種ethnicity有可能有不同的race。另外,minority的定義為社會上被認知有外表或文化不同的群體。一般我們認為minority就是少數族群,人數較為稀少。然而影片中提到佔將近人口半數的女性也可以作為minority,權力上和男性有所區別。我後來在網路上搜尋到:現今白人雖然佔美國人口一半以上,但根據人口普查局的估計,到了2044年白人將成為所謂的minority,原先的minority在2060年將佔美國人口的56%,十分驚人。總結來說,我學到了race和ethnicity的不同,族群的劃分是隨著時間不同而有不同定義,原先的majority 可能假以時日變成minority 。


國文112林昀萱

    星期五的課堂中有提到「種族歧視」與「民族」等問題,在現代,國際交流日趨頻繁,就算不出國,我們也能在台灣看見許多留學生、新住民等外國人,這時擁有文化素養便十分重要,每個人皆為不同的個體,不會因為膚色、國籍、居住區域等就做出被貼上標籤的行為,我們應該要放寬心胸,去擁抱並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不能以刻板印象以偏概全。

 

    隨著科技日異進步,我們也能從新聞、網路等媒介接觸到外國文化,也能了解道許多不同的族群,有些正受到壓迫,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與主權,或是因為歷史、政治等因素,被當權者無視,甚至是被強迫融合,雖然他們可能在十分遙遠的地方,但如果能以開放的態度去探討並了解這些族群的處境,不僅能培養國際文化素養,更能成為自己以後在評論類似事件時的養分,這正是身在地球村中的我們所需要的。


 

 

教育112顏兆霆

    我發現要我們分辨什麼是「民族」、「race」、「ethnicity」是件有點困難的事情,所以上面幾個影片告訴了我們該如何區分這幾個名詞,我想這樣也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相關的議題概念,例如:種族歧視。向種族歧視就是在強調因為生物基因上的差異,使得大家會對不同膚色的了投射不良的眼光以及做出不好的行為,而通常備受歧視的是「黑人」,可是殊不知最常被大家歧視的黑人其實跟我們人類都是源自於非洲的,所以某種程度上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算是同一個”race”吧!

    所以好像一味地去在意別人與自己的不同,這樣不就沒有辦法跟其他人做出良好的交流、溝通與相互了解了嗎?這讓我想到老師之前跟我們介紹的印尼移工與澳洲音樂家同樣都是開直播,前者卻被罵得很慘,大家是不是也是因為她的膚色、種族,而直接替他冠上了「她就是次於我們的」這個想法呢?所以放開心胸去接納每一個與自己不同的人吧!

 


教育系112 鄭日昇

看完影片后,讓我認識到了所謂的種族并非是指生物結構上的不同,而是在一個文化建構圈下生存的人群之別,如今科技發達使得文化交流頻繁,在這頻繁的交流下很容易產生摩擦,導致留下一些印象,印象有好有壞,而這些印象又從小就被灌輸著成了刻板的印象,使得人與人在交流認識前就產生許多不同的印象,但這樣的印象判斷是錯誤的,我認爲種族之別只是文化的產物,而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受到這些影響,不一定會成爲自己心中的刻板印象中的人物,我們不應該只站在自己的文化上去看待別的族群文化,而應該試著站在他人族群的文化上去理解,這樣才能夠做到真正的交流。


教育112劉名媛

今天課堂討論關於民族與種族的議題,觀賞完影片後,我對於raceethnicity的差別有更深了解。簡單來說,race是以先天生理特徵去分類族群,而ethnicity是以後天文化的形成做分類,兩種不同種族(race)的人可能擁有共同的文化(ethnicity),而相同種族(race)的人也可能分別擁有各自文化(ethnicity),大部分的人仍以”race”一詞描述種族,但影片中提到,事實上兩者在生活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我認為我應該嘗試”ethnicity”的角度去看待各國風俗與文化,不應侷限於膚色等先天特徵。

種族的議題有地方、時間的差異,若要嚴格去劃分會沒完沒了,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我們應該換位思考,以接納的心態及認同態度去理解各式各樣的文化,包括語言、宗教信仰及傳統的差異。


教育112 李子盈 

從星期五的課堂和影片總結一下心得。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種族,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種族都受到該有的對待。也有很多種族都飽受著迫害。我覺得要用文化來看一個人,而不是種族。因為人在看待其他不同的人時,都很容易帶上有色的眼鏡。像多元化種族國家的人們,比如馬來西亞,種族課題時常拿來吵。所以十分銘感。因此我們更應該要小心,並且要學習包容和理解不同種族文化。

 

-----------------------------------------------------------------------------------------------------------------------------------------

國文110  左 珉

老師上課提及「民族、種族、族群」的同時,我想到了「幸福綠皮書」這部電影,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它將過去傳統的和現代的人種觀念同時融入電影中,並且以「白人與黑人相互尊重而成為朋友」作結,祛除了深植人心的刻板印象,而從古至今人種歧視的議題仍存在,因此我認為這部電影的呈現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應持有同樣的心態,畢竟我們都是相同的物種,只是因為生長於不同的地域,因此產生了不同的膚色、習性、文化等,所以放下對於每個無論民族、種族或族群的刻板印象,進而接受與包容,才是最應探討的議題。


國文112 葉瀚洋

 

對於「民族、種族、族群」三組詞語,我認為我們不應以種族去區分不同的人。例如在美國有黑人,也有黃種人,但他們都不是非洲人或亞洲人,而是美國人。以我個人爲例,我是一個香港人,或許我們與中國人是同一個種族,但卻有著不同的語言,文化,價值觀。因此,我們應該是按族群或民族去跟每一個人相處,也就是按對方的身分認同去相處,這才能令對方感到尊重。在現今多元種族雜處的國家中,我們不但要平等對待每一個種族的人,更要保護少數種族的權利、語言、文化。因爲每一個種族都有他們獨有的文化,唯有透過彼此的交流去學習對方的可取之處,令整個社會不斷創新進步,而非守舊困於固有的思想,例如台灣政府積極保護原住民的文化、推廣快要失傳的客家話。亦唯有包容大家的獨特性,才能令不同種族的國民團結一心,減少爭鬥,令國家成為一個多姿多彩的「文化大熔爐」!


 

衛教112 楊之嫺

影片中提到「種族在生物學上並不存在,但其實他確實存在」,中文看來多少有些困惑,但轉化成英文便可理解了,種族的英文race,就物種而言人類確實沒有種族之分,但到了文化之中,像racism這樣的詞卻是由race衍生而來,而racism又是根據著人類生理上的差異而來,但其實人類在生物學上又都是同一個物種,因此,種族這個詞大概是披著生物學名詞的文化下的產物,既然如此,大家本質上又都同為人類,究竟為何還要將彼此分類並造成種歧視、對立等各種紛爭呢。


國文110 黃怡熒

嚴格來說,世界除了由各個國家組成,也由各個「民族、族群、種族」所組成。以馬來西亞為例,馬來西亞有三大民族,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當然還有一些少數民族。無可否認,「歧視」這個字眼在何地何處都存在。一部分人總歧視皮膚較黝黑的民族、一部份人總歧視亞裔,就如各地的「排華運動」。這種種行為,看似在捍衛自己的國土,更像是在嘲笑自己的人格與人性。人與人之間的生存建立在「尊重」與「平等」,別總是戴著有色眼光看待別人或帶有假設性的想法去否定別人。「種族歧視」這個議題每一天都有人會提及,新聞版面都會大肆討論,但解決方案為何?解決方案在於我們人的智慧與想法,在企圖開始歧視他人之前,站在他們的立場想想自己的到底在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歷史110 李祥瑜

 

老師在課堂上提到「族群、民族與種族」的概念,這是人類以生理及文化來區分彼此及尋求認同的概念,卻也是個沸沸揚揚的話題,常造成社會上的爭議。以我自身為例,族群上我是客家人,民族上是中華民族,種族則是屬於所謂的黃種人,對與自己相同或相近背景者會有一份特別的認同;然而在現今的台灣島上,居住著形形色色之人,有著不同的背景,例如族群有福佬人、客家人及外省人等;民族上也有中華民族及原住民所屬的南島語族等等;加上遷居台灣的外國人,台灣的人種也不限於黃種人,而是包含白種及黑種人。不論我們來自怎樣的族群或民族,我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們都住在台灣島上,我們共享這片土地及文化,因而我認為人們了解自己的族群或民族有其重要性,因為這可增加對自己文化的認同,但不能讓族群或民族的觀念成為人們相處間的藩籬,除了自我認同外,也要尊重包容他人的文化,畢竟同為台灣的居民才是我們的最高共識。

 

---------------------------------------------------------------------------------------------------------------------------------------------------------------------------------------------------------------------------------------------------------------------

 

人發110 吳睿彥
本週談到了「種族、族群、民族」等議題。說到了種族,大家都會想到所謂的種族的歧視與迫害,不管事課程中提到的庫德族、巴勒斯坦,甚至台灣以前的原住民等等。我覺得種族爭議是很值得發人深省的事,因為不同的種族有各自的文化習俗和外表特徵,我們不應該因為文化或身理上的不同而予以歧視,甚至迫害。應該要嘗試去接受並包容各種族的差異。如果不能接受或認同其文化和身理上的不同,那我們該做的也是尊重,而不是歧視和迫害。
此外,我覺得自我認同也很重要。除了外界的看法及觀點外,一個種族、民族或族群,要對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外貌有所認同,才能藉此讓外人尊重,甚至理解並接受其存在。如果連自己都不認同自身的種族、民族或族群,那又有什麼立場讓外面的人尊重或接受自身的文化呢?所以我覺得所謂的自我認同也是很重要的,而不是一味的要求自身種族、民族或族群外的人尊重或接受自己。

 


電機111 李婕妤

根據影片所說:race並不是永遠不變的,它像性別(gender)相似,是由社會所定義的,並且是根據社會覺得重要的生物特徵將人們做分類,這就是為甚麼我們通常用膚色將人類區分成不同的race,而非用眼睛的顏色做分類。影片也有提到,minority group(弱勢群體)並不一定是少數的那一方,因為美國的女性占51%,但他們被視作弱勢群體,這個影片給了我新的視角,因為我以前一直都認為弱勢群體就是少數團體。


社教112 黃瑀喬

心理學上,人們為了思考的方便快速,習慣將人事物做簡化的分類,這也是刻板印象的由來,然而這樣簡化過後絕對的分類會造成人對於其他種族的錯誤認知,更何況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不一定屬於某個種族或民族,他就符合那個族群的所有特性,因而導致人互相的不了解,甚至不尊重。

 

我認為人們太急著將人分類了,不但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甚至忽略了種族內人們的異質性,在這周的課程中,我了解到「種族」和「民族」是不同的,種族是以生理特徵去分類,民族則是以文化的不同區分,大家經常搞混這兩者,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誤會。我認為我們應以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不同族群,並花時間去了解對方的文化,才能真正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促進跨文化的良好交流。

(想跟老師說聲抱歉,我在本周被點到時無法開麥克風,但有打字留言回答,不知老師是否有看到,我有好好上課,謝謝老師!)

 


 

國文112陳俞文40820118L

 

 

 

片中說生物學人物學家不用膚色來將人分類,因為全世界人們的源頭皆可以推溯到非洲,於是在他們眼中,世界上各種「古往今來」的歧視行為變得很可笑且無理,這等於我們在殘害自己的根源。膚色只不過是順應環境而淘選出來的結果,並沒有高低之別。

 

 

 

除了對種族方面人們常有著古老的偏見,對於民族的特性在我們不了解以前,也常常存在著刻板印象。像是日本人都很有禮,韓國男性都有著大男人主義等等,但是一個族群並不能這麼簡單的用一二簡單詞彙概括,這樣的做法其實跟歧視有「異曲同工之妙」。尤其在現今全球化的世代中,單一民族的狀況可能會越來越少,族群融合、價值觀互相碰撞屢見不鮮。只有用更理性寬廣的眼界去看待才是王道。

 


 

 

 

 

 

 

 

 

教育112 施俐綺

 

關於種族的議題其實在這之前我的認知一直是模糊不清的,但在看完影片後讓我開始有了一點概念。我們都不該用既有的刻板印象看待其他種族,或許我們都應該分享這部影片給身邊所有的人,讓大家開始真正的去了解這個議題,並讓我們用尊重及包容的心去接受不同文化。

 


 

 

教育112 李麗恩 40800229E

 

對我來說,其實民族、種族、族群是很含糊的,因為在人類發展這麼多年以來,沒有人能夠確實說明自己的血液百分之百純正於某個種族;或者說,每個人或許對自己身為某個族群的定義並不同,譬如說小明是是東方人,但他在澳洲長大所以稱自己為澳洲人,認為自己隸屬於澳洲的族群,那也不能有人能夠指責說他是對的或是錯的。

 

對我來說,這個世界人類千千萬萬,或許我們本來就隸屬於同一個族群,只是因為權利、鬥爭,非得把這些硬生生的劃開來,因為人們給予某種行為和劃分方式賦予意義,因而有了民族、族群、種族,也因為以上所以造成了難以解決的種族課題。


 

社教111 張亦萱

 

 

 

今天課程談到種族的問題,我想這一直是社會上鬧得沸沸揚揚的話題,包括最近時事牽涉到的黑人歧視。我們對種族通常都會抱持一種刻板印象,就如老師舉例的,法國人很浪漫、德國人很嚴肅等等,我想這是大家普遍認同的觀念,而這種想法是難以抹滅的,也因此,世界各地不斷衍生出各種族群爭端,甚至戰爭。隨著國際交流愈趨頻繁,不同種族間互動的機會也越來越多,種族問題將會是未來需要迫切面對的議題,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國文112梁嘉妤

 

        今天上課提到「民族」、「種族」和「族群」等劃分人類的名詞,其中「種族」是以往最常被用來界定人們的用詞,以「被假定具有相同生物基礎的某個族群」作為定義。

 

        早期學者多以「表型」,也就是一眼可看出的明顯特徵作為分類,這樣的分類卻造成許多爭議,以膚色為例子,在許多國家曾實施過種族隔離制度,排擠膚色較黑的群體,然而有研究指出,膚色的差異和所居住地的氣候有關聯,而不是跟身為什麼人有關係。但對於黑人的歧視卻直到今日都還存在,對群體的傷害無法抹滅。

 

        我認為劃分人類的同時也產生了階級差別,且人類也不是能簡單分類的,就算現在多採用文化分類,而不再以生物事實作為考量,但在界定時仍會牽扯到許多歷史、地理、人文等相關因素,因此,我認為重要的不是去強調彼此的差異,而是以包容尊重的心態去接納不一樣的文化。

 

        臺灣是多元文化並存的國家,與外來文化也和平共處,雖說不是沒有歧視的存在,但絕不會是整個社會都瀰漫這樣的風氣,因此若有人公然指責臺灣人種族歧視,是極其荒謬的事,也顯得自身多麽孤陋寡聞,有這樣的人反而會讓大家對某特定族群有刻板印象。

 


 

 

英語112 賴維佐

 

想先跟老師說聲抱歉,因為沒有聽懂老師的題目而做出這樣的評論。今天談到的主題是種族,是這個世界上無可避免且敏感的一個話題,平和的時候可以認識他的不同,但是到國家甚至是國際層面的時候,牽扯到其他種族的糾葛。今天聽了很多同學分享他們所知道世界上的原住民,就我們知道國際上曾提及的庫德族、羅興亞人和維吾爾族,接著又回到了台灣。曾經看過台灣吧關於台灣認同的影片,提到我們跟別人介紹我是台灣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台灣歷經了荷蘭、日本、滿清(算是滿漢政權),最後融入大陸撤退來台的「外省人」,甚至是同學所提到的「灣生」。台灣或許最美麗的是人,最醜陋的也是人,這塊土地上的人,包容了所有外來或本土固有的文化,同時浸染在政治的泥淖中,本島的原住民文化權與土地權的保護,政府想解決問題卻產生族群之間的仇恨,老實講我們的血液都不知道混到哪一種人的血,我們就是台灣人,我很同意,尊重包容友善,不是掛在嘴邊,我們要不斷學習。


 

國文112級 彭敬哲

 

 

 

今天老師談到有關種族與族群的關係,想當然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羣族間的共處與矛盾問題在世界各地多有存在。其中一個就是刻板印象,今天的人像老師提到的一般人感覺法國人「浪漫」,就好象我也有聽過的歐美人看到華人就會想到「中國功夫」一樣。這些刻板印象的特徵似乎就成了表示各群族的身份一樣。我覺得這些印象都會跟著時代潮流和背景不同而改變,在清末民初時華人被認爲都是「東亞病夫」,英國人被視爲「日不落帝國」,以此類推每個時代各群族間互相的刻版印象都是不盡相同的。可是當負面的「印象」進入政策時就會直接帶來嚴重後果,就如黑人被嚴重種族歧視,當成黑奴,這原因也包括膚色上的分別及歷史上文明不如當時歐美的發達。然而目前世界各地的種族情況面對著不同的挑戰,一些地區正基於人道主義開始給予原住民一些法律特權作爲當年侵略的彌補,以達到重「拾起友好」的局面。但這些政策的操作多由當地的佔多數的種族或羣體控制,而佔少數的民族多處在於權益被動的狀況。其中就有了悲傷的影響,基於文化和歷史背景就好像羅興亞人最基本的國籍安定與否還是個不確定的問題。當年的印尼排華事件也值得大家的反思。我覺得一個國家的多數群族民必須要有包容寬宏的器度,少數民族必須要團結、堅固自身文化及認識對方文化,進而多溝通讓多數群族了解到自身的文化。群族間最重要的是什麼?「和」爲貴。最忌諱的就是談「利益」,利益談不妥必有悲劇和衝突。如果要改變不好的刻版印象和友好國家裡民族間的關係,國家政府政策和媒體的影響很重要。我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有時候當各民族的佳節到來時,如農曆新年時會有機構如PETRONAS(國油)的製作「馬來人舞獅、印度人拜年,同華人三大民族一同共慶佳節的宣傳片。」我爸爸小的時候也常常會到馬來朋友家中一起玩樂,我也遇到過會說華語的馬來人與印度人。另一方面來看,雖然種族當中還是有受到極端思想或不良政客的影響而導致了許多問題的存在,但民間仍有許多保持著文明和和諧心態的各族人士,未來民族間及國際上的和睦正需要我們年青一輩繼續努力,一起構建。

 

今天是個文明和國際化的時代,如果國家內的多數群族以種族主義歧視少數民族必會成爲國際上的笑柄;

 

要是一個國家不同文化的人都能和睦共處,那這國家必定穩定和繁榮,必爲世人所讚歎。


 

社教112 林小媛

 

 

 

這學期剛好有另一門課心理學這裡拜也講到「刻板印象」、「族群分類」的主題,剛好可以做兩門課的結合。

 

 

 

心理學說,我們人從小時候就會有刻板印象的感覺,不管是家庭的教育、社會角色的設定,所以這是無法避免且根深蒂固的。

 

 

 

要破除心理上的偏見與歧視,除了自身要去了解更多文化外,也要懂得擴充自我的公民素養打開國際觀,根據「文化相對論」的觀點,沒有一個族群、文化是最高尚且無私的,所以文化族群沒有優劣之分只有主次之分。

 

 

 

順帶一提沸沸揚揚的時事題,譠德塞抹黑台灣說我們歧視他哈哈哈哈,或許真的有梗圖或網路笑話,但我覺得這個政治上的種族歧視真的有完沒完,不知道背後操弄之手又有何目的呢?


 

電機系 蘇子涵

 

看完影片後,我才知道race和ethnicity的差異。Race以可被觀察的身體外表做區分,ethnicity則以文化認同來做區分。兩種名詞雖然都有種族的意思,定義上卻不同。同一種ethnicity有可能有不同的race。另外,minority的定義為社會上被認知有外表或文化不同的群體。一般我們認為minority就是少數族群,人數較為稀少。然而影片中提到佔將近人口半數的女性也可以作為minority,權力上和男性有所區別。我後來在網路上搜尋到:現今白人雖然佔美國人口一半以上,但根據人口普查局的估計,到了2044年白人將成為所謂的minority,原先的minority在2060年將佔美國人口的56%,十分驚人。總結來說,我學到了race和ethnicity的不同,族群的劃分是隨著時間不同而有不同定義,原先的majority 可能假以時日變成minority 。

 

國文112林昀萱

 

    星期五的課堂中有提到「種族歧視」與「民族」等問題,在現代,國際交流日趨頻繁,就算不出國,我們也能在台灣看見許多留學生、新住民等外國人,這時擁有文化素養便十分重要,每個人皆為不同的個體,不會因為膚色、國籍、居住區域等就做出被貼上標籤的行為,我們應該要放寬心胸,去擁抱並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不能以刻板印象以偏概全。

 

 

 

    隨著科技日異進步,我們也能從新聞、網路等媒介接觸到外國文化,也能了解道許多不同的族群,有些正受到壓迫,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與主權,或是因為歷史、政治等因素,被當權者無視,甚至是被強迫融合,雖然他們可能在十分遙遠的地方,但如果能以開放的態度去探討並了解這些族群的處境,不僅能培養國際文化素養,更能成為自己以後在評論類似事件時的養分,這正是身在地球村中的我們所需要的。

 

 


 

 

 

教育112顏兆霆

 

    我發現要我們分辨什麼是「民族」、「race」、「ethnicity」是件有點困難的事情,所以上面幾個影片告訴了我們該如何區分這幾個名詞,我想這樣也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相關的議題概念,例如:種族歧視。向種族歧視就是在強調因為生物基因上的差異,使得大家會對不同膚色的了投射不良的眼光以及做出不好的行為,而通常備受歧視的是「黑人」,可是殊不知最常被大家歧視的黑人其實跟我們人類都是源自於非洲的,所以某種程度上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算是同一個”race”吧!

 

    所以好像一味地去在意別人與自己的不同,這樣不就沒有辦法跟其他人做出良好的交流、溝通與相互了解了嗎?這讓我想到老師之前跟我們介紹的印尼移工與澳洲音樂家同樣都是開直播,前者卻被罵得很慘,大家是不是也是因為她的膚色、種族,而直接替他冠上了「她就是次於我們的」這個想法呢?所以…放開心胸去接納每一個與自己不同的人吧!

 

 


 

教育系112 鄭日昇

 

看完影片后,讓我認識到了所謂的種族并非是指生物結構上的不同,而是在一個文化建構圈下生存的人群之別,如今科技發達使得文化交流頻繁,在這頻繁的交流下很容易產生摩擦,導致留下一些印象,印象有好有壞,而這些印象又從小就被灌輸著成了刻板的印象,使得人與人在交流認識前就產生許多不同的印象,但這樣的印象判斷是錯誤的,我認爲種族之別只是文化的產物,而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受到這些影響,不一定會成爲自己心中的刻板印象中的人物,我們不應該只站在自己的文化上去看待別的族群文化,而應該試著站在他人族群的文化上去理解,這樣才能夠做到真正的交流。


 

教育112 40800101E  劉名媛

 

今天課堂討論關於民族與種族的議題,觀賞完影片後,我對於race及ethnicity的差別有更深了解。簡單來說,race是以先天生理特徵去分類族群,而ethnicity是以後天文化的形成做分類,兩種不同種族(race)的人可能擁有共同的文化(ethnicity),而相同種族(race)的人也可能分別擁有各自文化(ethnicity),大部分的人仍以”race”一詞描述種族,但影片中提到,事實上兩者在生活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我認為我應該嘗試”ethnicity”的角度去看待各國風俗與文化,不應侷限於膚色等先天特徵。

 

種族的議題有地方、時間的差異,若要嚴格去劃分會沒完沒了,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我們應該換位思考,以接納的心態及認同態度去理解各式各樣的文化,包括語言、宗教信仰及傳統的差異。


 

教育112 李子盈 

 

從星期五的課堂和影片總結一下心得。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種族,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種族都受到該有的對待。也有很多種族都飽受著迫害。我覺得要用文化來看一個人,而不是種族。因為人在看待其他不同的人時,都很容易帶上有色的眼鏡。像多元化種族國家的人們,比如馬來西亞,種族課題時常拿來吵。所以十分銘感。因此我們更應該要小心,並且要學習包容和理解不同種族文化。

 

 

 

-----------------------------------------------------------------------------------------------------------------------------------------

 

國文110 左 珉

 

老師上課提及「民族、種族、族群」的同時,我想到了「幸福綠皮書」這部電影,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它將過去傳統的和現代的人種觀念同時融入電影中,並且以「白人與黑人相互尊重而成為朋友」作結,祛除了深植人心的刻板印象,而從古至今人種歧視的議題仍存在,因此我認為這部電影的呈現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應持有同樣的心態,畢竟我們都是相同的物種,只是因為生長於不同的地域,因此產生了不同的膚色、習性、文化等,所以放下對於每個無論民族、種族或族群的刻板印象,進而接受與包容,才是最應探討的議題。


 

國文112 葉瀚洋

 

對於「民族、種族、族群」三組詞語,我認為我們不應以種族去區分不同的人。例如在美國有黑人,也有黃種人,但他們都不是非洲人或亞洲人,而是美國人。以我個人爲例,我是一個香港人,或許我們與中國人是同一個種族,但卻有著不同的語言,文化,價值觀。因此,我們應該是按族群或民族去跟每一個人相處,也就是按對方的身分認同去相處。

 


 

 

衛教112 楊之嫺

 

影片中提到「種族在生物學上並不存在,但其實他確實存在」,中文看來多少有些困惑,但轉化成英文便可理解了,種族的英文race,就物種而言人類確實沒有種族之分,但到了文化之中,像racism這樣的詞卻是由race衍生而來,而racism又是根據著人類生理上的差異而來,但其實人類在生物學上又都是同一個物種,因此,種族這個詞大概是披著生物學名詞的文化下的產物,既然如此,大家本質上又都同為人類,究竟為何還要將彼此分類並造成種歧視、對立等各種紛爭呢。


 

國文110 黃怡熒

 

嚴格來說,世界除了由各個國家組成,也由各個「民族、族群、種族」所組成。以馬來西亞為例,馬來西亞有三大民族,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當然還有一些少數民族。無可否認,「歧視」這個字眼在何地何處都存在。一部分人總歧視皮膚較黝黑的民族、一部份人總歧視亞裔,就如各地的「排華運動」。這種種行為,看似在捍衛自己的國土,更像是在嘲笑自己的人格與人性。人與人之間的生存建立在「尊重」與「平等」,別總是戴著有色眼光看待別人或帶有假設性的想法去否定別人。「種族歧視」這個議題每一天都有人會提及,新聞版面都會大肆討論,但解決方案為何?解決方案在於我們人的智慧與想法,在企圖開始歧視他人之前,站在他們的立場想想自己的到底在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歷史110 李祥瑜

 

 

 

老師在課堂上提到「族群、民族與種族」的概念,這是人類以生理及文化來區分彼此及尋求認同的概念,卻也是個沸沸揚揚的話題,常造成社會上的爭議。以我自身為例,族群上我是客家人,民族上是中華民族,種族則是屬於所謂的黃種人,對與自己相同或相近背景者會有一份特別的認同;然而在現今的台灣島上,居住著形形色色之人,有著不同的背景,例如族群有福佬人、客家人及外省人等;民族上也有中華民族及原住民所屬的南島語族等等;加上遷居台灣的外國人,台灣的人種也不限於黃種人,而是包含白種及黑種人。不論我們來自怎樣的族群或民族,我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們都住在台灣島上,我們共享這片土地及文化,因而我認為人們了解自己的族群或民族有其重要性,因為這可增加對自己文化的認同,但不能讓族群或民族的觀念成為人們相處間的藩籬,除了自我認同外,也要尊重包容他人的文化,畢竟同為台灣的居民才是我們的最高共識。

 

 

 

---------------------------------------------------------------------------------------------------------------------------------------------------------------------------------------------------------------------------------------------------------------------

 

 

 

人發110 吳睿彥

本週談到了「種族、族群、民族」等議題。說到了種族,大家都會想到所謂的種族的歧視與迫害,不管事課程中提到的庫德族、巴勒斯坦,甚至台灣以前的原住民等等。我覺得種族爭議是很值得發人深省的事,因為不同的種族有各自的文化習俗和外表特徵,我們不應該因為文化或身理上的不同而予以歧視,甚至迫害。應該要嘗試去接受並包容各種族的差異。如果不能接受或認同其文化和身理上的不同,那我們該做的也是尊重,而不是歧視和迫害。

此外,我覺得自我認同也很重要。除了外界的看法及觀點外,一個種族、民族或族群,要對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外貌有所認同,才能藉此讓外人尊重,甚至理解並接受其存在。如果連自己都不認同自身的種族、民族或族群,那又有什麼立場讓外面的人尊重或接受自身的文化呢?所以我覺得所謂的自我認同也是很重要的,而不是一味的要求自身種族、民族或族群外的人尊重或接受自己。


人發109許劭維

這次的課程提到了種族、族群及民族,在過去的學習曾提過有不少人提出要建立單一種族的國家,然而審視現今各國的的組成多是多元融合的,從此也能看出的多元文化的重要,現在接觸到各國、不同民族的機會增加,因此唯有增加對此議題的敏感及素養,才能避免產生衝突。


電機111 李婕妤

 

根據影片所說:race並不是永遠不變的,它像性別(gender)相似,是由社會所定義的,並且是根據社會覺得重要的生物特徵將人們做分類,這就是為甚麼我們通常用膚色將人類區分成不同的race,而非用眼睛的顏色做分類。影片也有提到,minority group(弱勢群體)並不一定是少數的那一方,因為美國的女性占51%,但他們被視作弱勢群體,這個影片給了我新的視角,因為我以前一直都認為弱勢群體就是少數團體。


生科110 馮名逸

我的看法中,「民族」是他人賦予,由其他人的眼光來劃分,無關自身的想法而被歸類近有特定歷史、地理、文化淵源的群體;「族群」是自我認同,從自己來看,稱自己歸屬於某個群體中。國家是由


人發111 陳品妤

 

我認為「民族」、「種族」和「族群」之間的界線區分是非常模糊的,影片中提到人們常常以膚色來做為分辨種族的依據,但膚色卻非恆久不變的。人類從古至今的許多戰爭都是為了追尋種族或民族的認同而引起的,還有伴隨而來的種族間的相互對立和歧視。而如今身處地球村的我們不斷的倡導著理解包容、尊重多元的聲音,甚至訂定了各種相關的公約及法規條例,然而實際的成效卻不盡理想,如何讓實質的平等落實在全球各地,是所有人們都必須探討和學習的議題。


公領112 黃昶騰

今天的課程,老師講到了:民族與國族,我想就我自己的理解,民族是一種比較簡單的劃分,具有相同的血脈就會被劃分成同一民族,例如:某一位原住民擁有阿美族的血脈,我們就會自將其劃分至阿美族當中(我並不想用華人為例,因為華人這個概念早已被政治操弄得太尷尬了);而國族比較像是在民族之上,在每個人的背上綁上一個國家的國旗,也就是運用法律或外力等的方法對人們或民族進行切割。老師在課堂上也有講到羅興亞人的問題,羅興亞人在緬甸憲法頒布之時,並未被囊括進去緬甸的國族裡,而導致憾事能有機會發生。我想這就是國族可怕也難以避免的地方。國族就如同在民族加上國旗,這個舉動很容易被操弄。當今天我有權利可以認可誰能被囊括進這個國旗時,我想人類很難放棄前嫌,把所有在同一塊土人上的人都囊括進來;如果可以的話,我想羅興亞人的事件不會發生,更遠之前的猶太人大屠殺、黑奴貿易等也都不會發生。

除了國族與民族外,老師在課堂上與上課時播放的影片中,也有講到「膚色」只是一種特徵,而不具有高低優劣性,我想這個事實至今很難被所有人接受吧!畢竟很多人都還留著對膚色的刻板映像,特別是在一些白種人較多的國家,時不時都會傳出有歧視的事件發生,甚至還有聽以膚色來排位階的話,黃種人是在最底層的膚色。但以遺傳學的角度來講,生物的多樣性,是生物族群得以生存下去的契機,何以用這樣對多樣性的排比作優劣排序呢?或許是這個想法並沒有機會能夠貫徹,我們才得以存活在這個世界上。但回頭想想,與種族歧視事件頻傳的國家相比,該說生活在臺灣的民族很幸福嗎?雖然我們不會用膚色去評斷他人(可能也沒辦法用膚色評斷他人,但我想有的話,台灣人也不會放棄這個機會。),但我們反倒會用講話的口音甚至是族群來做區分,甚至有點有意無意地歧視,從最早的「山胞」、「老芋頭」到「臺灣國語」甚至是比較近期的「外籍新娘」等等,這些我認為都是跟膚色有相似的概念。講話的語調就像是在語言之中的膚色,同一種語言本來就有多種語調,這是它多樣性的展現。我想我們臺灣雖然沒有像其他國家一樣在膚色上有那麼嚴重的種族歧視,但其實看得仔細一點,我們還是有很多很可以加強的地方。


公領112許民甫

這次上課講到了所謂種族,民族的問題。這讓我想到了一個很常聽到的名詞,也就是華人。生活中常聽到華人或者華裔等等的詞語,而其概括的意思就是所有的中華民族。以其使用普及而得知,所謂的中華民族並不只生活在中國,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甚至於台灣,許多人都自稱為華人。所謂華人是指中國人以及其後代,大致以血緣區分,因此大部分為黃種人,而若要說文化的話,也就是所謂的中華文化,細項如儒家等等之類。世界上國家如此之多,華人足跡也遍布全球,但我認為這是被強加上的名稱。華人遍布全球,也意味所謂中國的子民佈足全世界,這有明顯之政治意圖,且明顯侵害其他族群之文化。姑且不論其他國家,光舉台灣為例,一個獨立的海島,我們有自己的歷史,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信仰,為何硬要被歸類於華人這一大群屬?也就是說,台灣是被中華文化,中華民族所侵害的土地,具體來說,從國民黨政府禁止說台語等地方方言,迫害原住民掠奪土地等等行為可知。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中華文化只是台灣文化的一環,並不是全部。故台灣人不該與華人畫上等號。血緣與文化都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族群,最重要的是要有歸屬感,對自身的特色感到認同。套用中華文化的代表所言:道不同不相為謀,將發展目的,甚至起源就不同的群體,強行劃上等號,終究是不會成功的。


 

 

物理109 吳孟哲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管在過去還是現在,都存在著歧視的問題,人們會排斥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因此只要存在著不同的文化或膚色,就會出現相互對立和歧視。就算是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不斷地提倡理解、包容、尊重等正面態度,甚至訂定了相關的法律,然而成效有限,歧視一直存在。如何確實的落實平等,是現代的人們所遇到的一大考驗。

 

表藝111 阿杜絲 班基努安

上了這堂課講到了種族與族群,其實這一個議題對我來說還滿敏感也充斥在我的生活當中,我身為台灣的原住民,我很能體會到「與別人不一樣」的那種差別,以全世界來說人們對於特定種族及族群都有既有的刻板印象存在在腦中,譬如我們家之前有接待一個德國背包客,那時我對德國的印象就是「納粹、古板、一版一眼」,但是我卻卸下一切刻板印象去試著了解他們,當我和那個德國人討論、溝通一番後才發現我所想的跟他所真實接觸到的差很多,先不講世界,來講台灣好了~台灣這個寶島充斥著不同的文化,在多元文化下的台灣也還是會有標籤化跟刻板印象的存在,在幾個禮拜之前網上有個網紅發出「和原住民約會」的主題,在內容提到「不要很漢化」、「會喝小米酒」、「越到地越好」,其實他的出發點沒有錯(他只是想要多認識原住民),但是用的詞囊已經在冥冥之中栽下了刻板印象的存在,我覺得不論你身在那裡、什麼種族,都要試著先了解對方,在互相了解溝通的結果都會是良性相互學習的,反之,如果不願意敞開心胸去認識,那麼你的埋怨跟不諒解只會更多更多。

 


英語111 孟思婕

 

上課時觀看“Race in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with Jerry DeSilva”,印象較深的一句話是他說「膚色只是眾多觀察人類的一個觀點,卻被廣泛單獨地使用」,並且他認為這是很令人感到困惑的。為了追求更簡單的方式,我們經常習慣「眼見為憑」,然而這種簡單的方式卻也容易導致我們忽略了看似單純的複雜,也可能讓我們複雜化了原本的單純。在”Race & Ethnicity: Crash Course Sociology #34”中,也提到所謂的種族是被社會所定義,把那些看似重要的特質拿出來檢視。而”ethnic group”是以來自於什麼樣的文化為分別。這顯示了「分類」其實比我們以為的更複雜。那該如何與人相處?於是最近我在想,也許有意識地把「種族」、「國家」、「民族」這樣的標籤做為參考,在以對方文化為底的前提下,也同時尊重他身為一個「人」的本質。也許這樣可以避免輕易地說出「因為他是XX人,所以...」這樣的話語。

最後,在「台灣四百年族群爭鬥史」裡,講述了台灣從古到今歷經的種族衝突及調合。其實我更好奇的是,最後大家是怎麼決定要休戰了?是因為有共同的敵人?還是因為自己的國家認同已經一致了?那麼國家認同是怎麼形成的?目前我還沒有答案。

儘管台灣目前還有很多課題要克服,希望每個人都能慢慢理解到自己的獨特,並學習尊重另一種獨特。

 


教育112 林芙名

種族與族群這種議題對我們之所以是模糊的,我認為與眾人下意識弊而不敢談有關。在這個年代,如此議題還是挺容易引起爭議的,所以位高權重者不會談及此事,平民百姓也就不會對此深思,不覺得十足可惜嗎?


台文111黎莉

台灣人的民族、國族認同是很混淆且複雜的。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可不可以同時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是中(華民)國人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呢?

時間拉回到1945日本戰敗,生活在島上的台灣人開始出現了身分混淆。是台灣人嗎?可能會是日本人嗎?還是所謂的祖國-中國人?

台灣人是什麼樣的人?看似簡單的問題,答案卻是模糊沒有定論。


 

英語112 陳適容

簡而言之,race是天生的,而ethnicity是後天塑造成的認同。我聽過一些華裔美國人的故事,他們從小都經歷過族群認同的迷茫期,想要融入白人的群體,卻因為外表而格格不入,然而,和亞洲的親朋好友相處起來,仍存在著隔閡,因為語言不通。其實,社會中也有很多人像他們一樣,介於矛盾的位置,我發現,經過多年的自我認識之後,他們多半能找到一個獲得歸屬感的ethnicity,或許又自成一個新型態的文化圈。

 

圖傳112李竺芸

這次的影片主要是在講述種族與族群、raceethinicity,這兩個字都有種族的意思,但race比較偏向外表,像是身體上、行為上或文化上的特徵,而ethinicity則是語言和文化上的不同,就像影片中所說的,是社會造就了ethinicity。影片上還說到,在生物上並沒有種族的區分,但種族是存在的,是人類將不同身體外表、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人區分開來,再由強大的那方來統治較弱勢的一方,不過就像影片中所說,弱勢的那方不代表就是少數的,像在美國,女性占全國51%,卻是弱勢的群體,而就台灣而言,最先在這個島上的生活的是原住民,然而隨著西方勢力的到來,因為沒有先進的武器而淪為被統治的一方,直到現在這個時代仍屬較弱勢的群體。看了這個影片後讓我知道,無論身處哪個種族,都應該試著了解,傾聽和包容對方,而不是帶有歧視和輕蔑的態度,才能讓世界更加和諧。


設計109 劉安琪

看完影片,理解到RaceEthnicity的差別,Race是注重外表等顯而易見的生物層面,Ethnicity是指文化族群方面,享有共同的歷史、習俗、文化等Race相當於生理性別,Ethnicity則是社會性別。另一部影片則說明在生物學上我們都是源於非洲的同個祖先,所以白種人、黃種人等種族區分是沒有生物學根據的。種族與族群是很容易混淆的概念,雖然之中的界線也不是很絕對,但是如果像是把以色列巴勒斯坦人與猶太人的衝突稱為種族衝突,是錯誤的。巴勒斯坦人、猶太人是同個國家內不同的族群,應稱為族群上的衝突對立。而民族可能由單一或多個族群建立政治體系後直接成立而來,譬如馬來西亞民族的族群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

我覺得能區分種族與族群的概念,便能對文化的各種現象進行深入解讀。我看過的書籍中提過當一個國家的民族性超越族群性,也就是各族群能和諧共處,便會因各個族群的認同而產生族群上多元的新民族(國家)。反之則會造成族群分離對立。很慶幸生在台灣,移民社會的台灣本身擁有複雜歷史,能夠包容多元族群,台灣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就是一個民族國家。


生科109 閻思豪

關於「種族」、「民族」和「族群」的討論,歧視問題始終存在於各國社會,當歧視發生時,會出現「我們」與「他們」的概念,歧視者在這過程中隱身於假想的「我們」這個群體中,進行群體性的推理,而「群體推理的特點是把彼此不同但在表面上有聯繫的事情混在一起,然後將具體事物普遍化。」(勒龐,烏合之眾),所以標籤與刻板印象以及歧視,便產生了。而關於討厭不同於自己的「他們」,讓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部Yale's Baby Lab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RvVFW85IcU)。 在影片的後半部(6′47′′),幾個月大的寶寶表現出,他們比較喜歡那些與自己不相同的玩偶受到傷害。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Bloom說,在某些方面我們有天生的道德感,但在某些方面並不是這樣。也許某些歧視產生的原動力來自我們的天性。

 


 

資工111 許庭瑋

關於種族與族群,我認為除了DNA也就是血統外,每個人心裡的自我認同也非常重要,就像在二戰時的一些台灣人及原住民,他們身體裡流著漢人或原住民的血,卻從小學日文,參加日軍幫日本人做事,有些人覺得自己就是日本人了,但更多的人卻是對自己的認同及歸屬感到無比疑惑。總地來說從血統來驗的話基本上不會有疑慮,但在每個人的族群認知上則是非常複雜且困難的課題。


光電112 王俊翔

看了影片之後讓我知道:我們生活中常隨口提到的黑人或白人之類的話,企圖將人們分成好幾個種族,但人類真的有分成好幾個種族嗎?在科學上,答案是否定的,我們與我們口中的黑人白人並沒有實質上個基因差別,也就是說,我們都是同一個種族。那麼,將我們畫分開的關鍵因素是什麼?沒錯,就是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每個族群有著不同的經歷、環境或是教育,導致了族群間想法的差異,因此根據特定印象或是行為而定義出來的種族,就這麼誕生了。那些所謂的不同人種,不過就是文化差異而衍生出的形容詞罷了。


化學109林碩彥 看完影片,理解到RaceEthnicity的區別,就像外表與內在一樣

 

電機系110 應仁翔40675048h
在上完這堂課前,我一直認為民族跟種族是同一個名詞,然而兩者的意思大不同,「種族」指的是生物層面,而「民族」指的是文化現象。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的傳播越來越容易,民族的界線也越來越淡,面對不同文化時我們應保持著尊重的態度面對,這是身為現代人應該培養的人文素養

 

 

人發112 曾霖耀

影片中主要在分析如何定義Race與Ethnicity。相較於Ethnicity,Race通常以外表作為判斷方式,這是人天生無法改變的,會一輩子跟隨著。Ethnicity則是自身的文化認同,你認為自己是什麼人就是什麼人。因此同一種族的人會有不同族群認同;不同種族的人也會有相同的族群認同。

這件事在臺灣可很明顯的發現:我們跟中國究竟是不是一家人?從種族的角度來看,我們許多人的祖先是從中國移民過來的,因此我們的血統跟華南人比較親近,這件事如同德國人與奧地利人同是日耳曼人一樣。然而即使像台灣有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省人到現在的新住民的多元種族組合,他們的族群認同過半數不是「中國人」而是「台灣人」。自己的種族會影響到族群認同,不過最終認同自己是什麼族群是個人的想法,其他人沒有干涉的必要。人們不應對任何種族的人有歧視的行為,要破除不必要的刻板印象(例如阿拉伯人都是恐怖份子),畢竟要成為什麼種族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況且人類最初的祖先是從非洲演變而來,人類學家不會因為膚色不同區分基因,種族主義者的理論實際上是毫無科學根據的。


學習科學110 張世穎
對於種族、民族與族群,我覺得不管是如何分類的,都是沒有所謂的高下之分,也都應當獲得實質平等,我們可以對自己所認為自己所屬的種族、民族、族群做出自我與文化認同,但不要用貶低其他人的方式去獲得自我認同與優越,因為實質上,以科學的角度,我們都是屬於同一個「種」,並沒有任何的區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發110 吳睿彥

 

這次上課中,提到了Race和Ethnicity的差別。我認為Race是與生俱來的,像是血統、膚色和種族等,是天生就決定好的,沒辦法依照自己的想法做改變。至於Ethnicity 則是後天形成的,是被社會的期望和主流思想所劃分的,又可以是自身的文化認同。以我們常聽到的華裔為例,以Race的角度來看,不管是在哪個國家的華裔,他們的種族就是華人,但是以Ethnicity來看的話,並不是每個華裔都認為他們是大中華地區的人,像是有許多的美國華裔人口,都認為他們自己是美國人,而不是中華民族,而且這些華裔人口從小也都在美國文化的陶冶下長大,自然而然不會將自己認知為中國人。現在的社會中,我們可以很輕鬆的看待種族和族群的議題,但是從老師提供的資料和上課內容中,我們可以知道在過去這種議題嘗試爭端的開始,甚至有許許多多的種族對立和族群間的爭執出現,小則言語上的爭論,大則兩方間的戰爭,從歷史事件就可看出種族和族群兩個面向所帶來的影響。雖然到了現在,Race和Ethnicity的爭端不像以前那麼常見,但是在世界各地,還是存在著或大或小的爭端,只希望不同種族或族群間可以互相包容和尊重,就算不能接受對方,至少不要以武力等負面的方式去打壓對方,除了維持世界秩序,也避免自己和全球資源的浪費。


 

國文112 詹靜宜 40820105L

種族和族群一直是台灣人必須好好正視的議題。但我今天更想談談族群認同。生長在寶島的我們,應當了解台灣的歷史,從大航海時代到清領再到日治,台灣經歷過無數不同民族的統治,文化不斷建構、打掉再重建,族群認同儼然是幾代以前最困難、最不解的議題。日治時期,日人禁止台灣人說台語和華語,甚至拿掉了漢文欄,迫使台灣人再也無法用自己的母語表述。這實際上代表殖民者對被殖民者的宣告——從此以後沒有漢文,一切思考、表達都是日文。雖然這段期間只有短短八年,然而影響的卻是當時的青年、壯年以及已為人父母的台人,這對光復之後,台人的世代差異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形成一個顯著的斷層。可以想見,若是日治時期不止五十年,而是八十年、一百年,台灣的本土文化將可能不復存在,更不用說,我們究竟要認定自己是中國人、日本人,還是台灣人。很長時間,人們都陷入了這樣的矛盾心態,不知道自己鳩竟歸屬何方。我認為,若我們能營造出自己的優勢、特點,或許就能自己認同自己、自己屬於自己了。


歷史110 林旅逸 

種族的問提一直是很多國家很棘手的問題,像美國的種族問題一職以來都很難解,種族間的矛盾與衝突時常成為熱門的議題,而影片中提到Race和Ethnicity的差別的部分,像美國的種族問題是在Race的上歧視,而在Ethnicity的認同上卻一樣是美國人,看來美國社會真的很需要黑人與白人之間達成某種意義上的和解,減少對黑人的歧視,社會上的衝突、對立會少很多。


林碩彥 said

at 5:20 pm on Apr 10, 2020
Reply Delete

40542228S 林碩彥
有一個議題一直是有關民族與政府的爭論,像是現在的德國政府要不要因為以前的納粹對猶太人道歉,就我個人的觀點,不太同意付債子還的道理,更何況前後政府之間可能毫無關聯


阿杜絲 班基努安 said

at 11:15 am on Apr 17, 2020
Reply Delete

上了這堂課講到了種族與族群,其實這一個議題對我來說還滿敏感也充斥在我的生活當中,我身為台灣的原住民,我很能體會到「與別人不一樣」的那種差別,以全世界來說人們對於特定種族及族群都有既有的刻板印象存在在腦中,譬如我們家之前有接待一個德國背包客,那時我對德國的印象就是「納粹、古板、一版一眼」,但是我卻卸下一切刻板印象去試著了解他們,當我和那個德國人討論、溝通一番後才發現我所想的跟他所真實接觸到的差很多,先不講世界,來講台灣好了~台灣這個寶島充斥著不同的文化,在多元文化下的台灣也還是會有標籤化跟刻板印象的存在,在幾個禮拜之前網上有個網紅發出「和原住民約會」的主題,在內容提到「不要很漢化」、「會喝小米酒」、「越到地越好」,其實他的出發點沒有錯(他只是想要多認識原住民),但是用的詞囊已經在冥冥之中栽下了刻板印象的存在,我覺得不論你身在那裡、什麼種族,都要試著先了解對方,在互相了解溝通的結果都會是良性相互學習的,反之,如果不願意敞開心胸去認識,那麼你的埋怨跟不諒解只會更多更多。


詹森 said

at 11:22 pm on Apr 22, 2020
Reply Delete

40573036h 詹森
種族歧視一直以來都是人類之間的問題,在我們天生存在差異的情況下,種族常常拿來被當作一個理念的區隔,為各個人種找到屬於自己的慰藉與認同,但有時候卻會被有心人利用,來造成族群間的對立,進而發生憾事


yuanwei蘇湲煒 said

at 8:15 pm on Apr 27, 2020
Reply Delete

工教112蘇湲煒:
在看在這些資料後,我對種族認同這個詞的意思有了更深的了解,Race屬於先天的,例如黑皮膚或是白皮膚,Ethnicity比較屬於個人內在認為他的所屬是甚麼,這也讓我想到一個人的race常常造成他的ethnicity被人誤會,最明顯的例子之一就是林書豪,在他爆紅的那幾年,台灣媒體常常將他的race當作他的ethnicity(Asian taiwanese)而認為他是台灣之光,而中國也認為他是華人而將他納入新中國之光,但他本人在公開場合時就曾經對媒體表示他就只是亞裔"美國人"(American),這也讓許多人感到不解,但我認為這其實是相當正常的一件事,因為他從小就不是在華人圍繞的環境下長大,他所受的教育也是純正的美式教育,因此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是美國人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曾霖耀 said

at 12:45 pm on May 1, 2020
Reply Delete

人發112 曾霖耀
影片中主要在分析如何定義Race與Ethnicity。相較於Ethnicity,Race通常以外表作為判斷方式,這是人天生無法改變的,會一輩子跟隨著。Ethnicity則是自身的文化認同,你認為自己是什麼人就是什麼人。因此同一種族的人會有不同族群認同;不同種族的人也會有相同的族群認同。
這件事在臺灣可很明顯的發現:我們跟中國究竟是不是一家人?從種族的角度來看,我們許多人的祖先是從中國移民過來的,因此我們的血統跟華南人比較親近,這件事如同德國人與奧地利人同是日耳曼人一樣。然而即使像台灣有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省人到現在的新住民的多元種族組合,他們的族群認同過半數不是「中國人」而是「台灣人」。自己的種族會影響到族群認同,不過最終認同自己是什麼族群是個人的想法,其他人沒有干涉的必要。人們不應對任何種族的人有歧視的行為,要破除不必要的刻板印象(例如阿拉伯人都是恐怖份子),畢竟要成為什麼種族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況且人類最初的祖先是從非洲演變而來,人類學家不會因為膚色不同區分基因,種族主義者的理論實際上是毫無科學根據的。


吳宜曉 said

at 2:24 pm on May 1, 2020
Reply Delete

國文110吳宜曉
Race和Ethnicity最大的差別在於,Race是生理上的不同,意即可能會有不同膚色、不同顏色的眼睛等等,是天生的並且無法改變。然而Ethnicity是指對自身文化認同,意即種族地位,便是後天形成的。我認為台灣的自我認同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國家認同中,我們會認為我們的祖先是從中國移民過來的,所以都是同文同種人,那為何不趕快統一呢?但是台灣人生處在台灣已有100年,早已對這塊土地這個國家產生獨特的感情和認同感,因此許多人會認為我們是台灣為何要回歸中國。我想這大概就能解釋為race和Ethnicity最大的差別吧!


學習科學110張世穎 said

at 2:38 pm on May 1, 2020
Reply Delete

學習科學110 張世穎
對於種族、民族與族群,我覺得不管是如何分類的,都是沒有所謂的高下之分,也都應當獲得實質平等,我們可以對自己所認為自己所屬的種族、民族、族群做出自我與文化認同,但不要用貶低其他人的方式去獲得自我認同與優越,因為實質上,以科學的角度,我們都是屬於同一個「種」,並沒有任何的區別。


 

學科111 趙亭 40711010E

 

上課時最有印象的部分是生物人類學(Biological Anthropology)對種族的解釋(race)。影片中 Jerry DeSilva 提到,透過分析人類的基因,我們發現人類是源自非洲的物種 (homo sapiens),所以對一個生物人類學家而言,所有人類都是非洲人、也是非洲的物種。但在非洲的人類物種中,有一部分的的族群成功移居到世界的其他大陸(例如: 美洲大陸、歐洲大陸、亞洲大陸等)。 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類因環境中有大量的紫外線,而深色皮膚較能抵抗紫外線的傷害,所以膚色較深的個體較能生存下來繁衍後代。因此,在赤道附近的人種膚色大多較深。相反的,在較高緯度的地區,陽光較少,因為淺色皮膚能促進體內鈣質的合成,所以在高緯地區淺色皮膚的個體較能生存下來,也因此高緯地區的人種膚色大多較淺。總而言之,我覺得我們可以把這個現象看成是一種生物天擇的結果。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會有不同的天擇壓力,因此在不同環境中會看到不同的天擇結果。然而,人類社會會以皮膚顏色的深淺將人類分成不同的 "人種" ,這與生物人類學的觀點產生矛盾,因為在基因上,所有 "人種"在生物分類上是屬於同一物種 


地理111 梁軾猷 40723141L

看完影片後,我了解到raceethnicity的差別。race是以先天生理特徵去分類族群,例如膚色;而ethnicity是以後天  做分類,兩種不同種族的人可以有共同的文化,而相同種族的人也可能分別擁有各自文化,大部分的人仍以”race”一詞描述種族。我認為如何去定義一個人是甚麼人,應該用那個人的自我認同和擁有的文化定義,不應侷限於膚色等先天特徵,如果有一個人移民去其他國家,而他有融入當地的文化時,那他就是那裡的族群了。

 


社教110 任麗好 40602056E

今天這一課,學會了很多有關種族的相關知識,也在今天才發現race和ethnicity的差異,race是先天而定;Enthnicity則是來自自身的文化認同。在社會上的刻板印象中,大部分人都以膚色來判斷一個人的身份,如皮膚比較白的就是白人、黝黑的膚色新是黑人,黃色的就是亞洲人,但卻沒有真正深入了解對方的身份和文化認同。同時也不會主動了解對方的文化,因而讓衝突不斷重複發生,是一件可惜的事。因為在第一部影片中有提到,生物角度上,人類都來自同一種族、同一血緣,所有人類都是來自非洲大陸,是非洲人。只是有部分人離開了非洲大陸生活,並且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各自發生一些生物演變,成為現今的模樣,但本質上,大家都是同族人。如藍鼎元的「諭閩粵民人」中所提及「不管你是泉州人或客家人,大家都是臺灣百姓」有異曲同工之妙。


華語109 彭晨芯 40585125I

 

本週上課的主題是在講race及ethnicity的差別。race大多數人都將其理解為身體,行為和文化屬性的混合體。而ethnicity認識到人們之間的差異主要是基於語言和共享文化。換句話,race通常是被認為我們生物學中固有的東西,因此世代相傳。另一方面,ethnicity通常被理解為我們根據自己的居住地或與他人分享的文化等因素獲得或自我賦予的東西。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文化差異,面對不同文化的時候 我們應該要互相保持尊重的態度面對。這是一個很重要我們需要培養的事。

 


歷史112 黃珈醇 40822053L

本周課程主要講到種族Race和族群Ethnicity的差別。種族是生理上的差異,體現在從基因遺傳下來的特徵,如膚色、髮色、瞳色等。族群是以文化來區分,就算是一樣的種族,根據生長環境、習俗傳統、飲食習慣差異也會有不一樣的族群認同。從古至今,人類便經常因與自身不同便視對方為敵人,認為自己較他人高人一等,形成如帝國主義等侵害他人族群的慘案。在文明看似越發進步的現代,種族歧視更是從未消失,希望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抗爭、教育,世界能真正實現人人平等的理想。


英語112 林法蓉 40821123L

在看完課程影片後,我大致了解到,Race指的是與生俱來的、生理上的差別,是先天的,而Ethnicity則偏向後天,雖然也會取決於文化背景造成的影響,但偏向欲對自我的認同及定義。我覺得我們必須了解到這兩者間的差異和重要性,我們不僅需要學習尊重各種膚色、種族、性別等由不同特性劃分出的群體,也要尊重每個人對於自我的定義和價值認同。

 

 

Comments (1)

鄧羽涵 said

at 6:35 pm on Jun 26, 2020

生科112甲 鄧羽涵
看完影片後,就能夠分辨Race和Ethnicity的不同,Race是外表上、生理上的不同,例如不同膚色、不同顏色的眼睛、頭髮等;而Ethnicity是自己對自我文化的認同,是後天形成的族群認同。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